|
11月3日上午,北京论坛哲学分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鸣金开锣。来自中美六所著名大学的学者作了主旨报告,三十余位与会专家就报告内容展开热烈讨论。本场论坛活动紧扣“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这一主题,围绕两大问题进行学术交流,一是多元文化与奥运精神,二是中国与希腊传统文化元素之比较。
文化全球化不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首先发言。他的论题突破单纯就奥运论奥运的套路,从文明的多元与对话这一更高理论层面出发,把奥林匹克精神视为人类文明之树上的一个分支。他指出,经济全球化决不简单导致文化全球化,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误解为是经济全球化的衍生物,这个观念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形成鲜明对比。事实上,经济全球化会在世界范围内催生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自我认同和本土化意识。因此,追求和谐必须尊重差异,甚至可以说,差异是和谐的内在要求,没有差异的状态是“同”而非“和”。他举例说,中国的烹饪技法将许多原料和调料汇于一炉,烹制出举世闻名的中式美食;中国的乐器通过“和”与“弦”的变幻组合,演奏出美妙动听的传统音乐;还有色彩,色彩丰富才能产生和谐美感,一种颜色只会让人觉得单调。

杜维明教授发言
不同视角、别样奥运
杜维明教授的发言调动了全场气氛。随后,浙江大学的王志勤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的聂敏里副教授作主旨报告。二位学者对奥运精神、奥运会文化价值的解读,颇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王志勤教授提出,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体现了第二轴心时代的文化特征,它超越地域限制、突出跨文化性、注重对话沟通、强化生态意识和女性意识、涌现出亲证意识。聂敏里副教授提出,如果仅仅把奥运会视为一场盛大的体育赛事,那么它何以取得凌驾于其他盛大体育赛事之上的尊崇地位?当我们追溯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把奥林匹克运动理解为一次全人类的节日盛会,那么它的普世意蕴——集中展示人类生活一切美好的事物——就获得彰显。
中外文化共结奇葩
杜克大学教授David B. Wong从伦理学角度探讨了古希腊文化中的“竞争”概念(agon)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概念的异同。他的观点是,古希腊哲学所讲的“竞争”,不仅是指个体胜过他人的努力,更是指一种超越卓越、造福群体的努力;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和”,也包容那种利于群体福祉的竞争;二者既冲突又统一,在各自的文化和社会中均有适当的地位。

David B. Wong教授发言
中部华盛顿大学的李晨阳教授阐述了中国与希腊古典哲学中的和谐理想。他认为,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概念理解为一个实现和谐的综合过程比较适宜,“和”的概念内蕴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兼含形而上、伦理和美学意义,它是一个开放的基础性概念,不以迎合任何预设规律为目的。与之相反,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和谐”的理解,恰好植根于一个有着预设规律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之上。
德克萨斯大学教授Aloysias Patrick Martinich探讨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他把中国宋代大儒朱熹与当代英美最有影响的法理学家罗纳德·德沃金(Ronald Dworkin)纳入同一个框架,比较他们的“理想解释理论”,一个论题占尽“古今中外”四大热点。通过从六个方面比较朱熹与德沃金思想的异同,他得出结论,两位哲学家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却发现了关于解释学的同一条真理,表明人文科学领域的确存在着某种普世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