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11月2日,北京论坛教育分论坛之“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在人民大会堂广西厅正式开幕。会议主席分别由来自兰开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的Paul William Wellings教授和来自东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okyo)的ASASHIMA Makoto教授担任,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多所大学的教授出席会议并参与讨论。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首先发言,题目是《高等教育的使命:东亚的经验》。许智宏说,过去,古老的东亚文明和文化,形成了以儒家为核心的独特的知识传承方式和高等教育系统,对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今天面对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明,我们必须思考:东亚固有的知识和高等教育传统在当代是否还具有价值?这些传统是否能够丰富当代高等教育观念?许智宏认为,多样化是文明发展的一个根本动力,我们应当致力于发掘和重建扎根于东亚文化的高等教育传统,用东亚文化来丰富21世纪的世界高等教育乃至人类文明。北京大学在面对国际化和全球化挑战的过程中,同样应当力争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来完善我们的大学教育,丰富大学教育的内涵,才能成为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大学。
来自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的David McClain教授,他给大家带来了题为《“岛状地球”与21世纪大学》的演讲。David McClain认为,夏威夷大学当前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与国家政策相联系,在促进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中扮演重要角色。夏威夷大学的这一使命正预示着世界上的所有大学在21世纪将扮演的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以《宁静的校园与变革的时代》为题进行了演讲。他以宁静的大学校园与飞速变化的时代为对比,提出在这个变革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深刻变革,既给人们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这个时代的大学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要服务于变革的时代,要引领时代的变革,就要在参与变革中保持自己的独立。他说,越是在一个变革的社会,一个充满诱惑的年代,越是要守护一个宁静的校园。大学必须明确自己忠诚、探索、发展学术的目的,自觉抵制外部诱惑。纪宝成认为,保持宁静并非封闭自守,而是关注自身,以自省求进取。只有这样,才能沉下心去,关注社会变革,引领社会发展,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来自赫尔辛基大学(University of Helsinki)的Thomas K.J. Wilhelmsson教授在题为《大学保护语言多样性》的演讲中,以赫尔辛基大学的多语言教育为例,阐述了关于在大学中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的观点。他认为当今大学以两项任务为重:一是进行全球合作,在多领域的学术前沿不断取得突破;二是保护和发展当地的传统文化。赫尔辛基大学正是基于第二点而开展了多语言教育,在以英语为主要交流用语的基础上,同时以芬兰语和瑞典语等多语言进行教育教学,从而达到了保护当地传统文化、加强国际交流的目的。
以《通过创新促进社会变革:庆应大学教育和研究的战略提升》为题,日本庆应大学的ANZAI Yuichiro教授在演讲中提出,在全球化、知识数字化共享成为21世界新兴的、有影响力的潮流的背景下,理想的改革必须通过个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与竞争实现,而大学如何在这之中起到关键作用成为所有大学必须面临的挑战。
来自印度新德里尼赫鲁大学(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的作为评论嘉宾作了发言,他提出了一个当今世界上的大学广泛面临的问题,即大学应该如何把学术成就和社会意义结合在一起。就这一问题,B.B.Bhattacharya教授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科,应该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私立学校;而对于基础学科的发展,如数学、物理,政府必须担负起重任。
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Douglas Robb Owram教授、来自伊朗德黑兰大学的Taghi Azadarmaki教授和来自夏威夷马诺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的Christine Knupp Sorensen教授分别以《在迅速变革世界中保护社会:高等教育的扩展使命与质量评估》、《伊朗的大学与社会变革:以德黑兰大学为例》和《社会变革与高等教育:夏威夷大学教育学院的特色》为题,就现代社会中大学教育的评估标准、贫困和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大学与公共服务部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演讲。
演讲结束后,来自各国的学者就大学管理、高等学校的创新、大学教育的多元化和如何与社会达到和谐与平衡等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