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纪实选摘
解放思想 恢复文革前十七年的高考为起点 实事求是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
访问:杨主任,您好!1977年,对于千百万高考亲历者来说,高考成了他们命运的转折点;而对于整个民族而言,高考又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重要拐点”。您的工作有23年与高考联系在一起,请您谈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学校考试工作改革的大体思路。
口述:去年是恢复高考三十年,说了很多很多话,几乎都没有什么话可以说了。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我觉得可以说的话就是这样的:1977年恢复高考,恢复了“文革”前17年已有的高考制度。1978年以后,就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考也面临一个改革的问题。当时有一场争论,觉得推翻“四人帮”那套倒行逆施,恢复了“文革”前17年的高考就非常好了。所以,当在招生会上提出高考还要改革,有些人就很不同意,就觉得好像亵渎了高考,接受不了。叫做“革新”还可以,叫“改革”不同意。后来争论很多,大概到1981、1982年第一次提出高考要改革,但当时并没有什么改革的措施。
事实上,恢复了“文革”前17年就存在的高考后,很快发现其实那17年的高考招生制度也不是完全正确的。比如说“左”的东西很多,考试比较原始,传统的东西不是很科学。所以,到会上拿出来一看,“左”的东西突出的是政审,那就明显不行啊。后来坚持招生制度改革取得最明显变化的就是“政审”方面的变化。恢复高考之后,特别是1982年以后,考试招生逐渐把政审当中“左”的东西去除,这是很大的改变。
去年恢复高考30年,我主要讲了邓小平对政审的一些看法,恢复高考那几年政审有一个很大的变化。首先把政审的密级取消了。什么叫密级呢?比如说韩建华司长考哈尔滨军工大学,那么她的政审是绝密级;其他学校也很重要,就是机密级;第三就是合格;第四就是不合格的,分为四级。首先就是把密级取消了,只有合格和不合格。然后就是把考察制度简单化了,外调的任务基本取消了。原来调查八大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伯父母,叔父母,姨父母等,还有重要的社会关系,把这些程序简单化,重点看本人表现。后来把不合格改了,给孩子说政审不合格,做这样的结论是不负责任的,大学招生,不宜录取就可以了。后来就把不合格的权力收到省一级了,原来县一级就行了,这样更慎重一些。到1983、1984年,就不叫政审了,叫政治思想品德考核。为什么不叫政审?因为没有阶级了,但是还有阶级斗争,所以政审两个字还要保留,但重点已经不是阶级斗争了,是思想和品德问题了。
在“政审”之外还有问题,就是一些考试不科学的地方也是需要改革的;另外一个就是竞争很激烈,片面追求升学率很严重。总是有问题需要解决。所以,当时有些人觉得,光是恢复“文革”前17年的高考还不够,还要进行改革。另外一些人就觉得恢复高考已经很好,不需要再做改革。由于存在不同意见,所以1982年就没开招生会,是建国以来唯一没开招生会的一年。那一年就有点迷茫,就是到底怎么办呢?刚我说,1981年提出要改革,改什么呀?也不明确。所以,1982年教育部给国务院写的报告就说,都和过去一样,没什么新措施了,就不开会了,就维持1981年的规定。
这一年的一个大变化就是“十二大”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从1983年开始高考大改。当时,黄辛白同志分管高考,就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这是很有远见的。后来,教育部给国务院的报告就说目标就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招生考试制度”。实际上,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生了很大的转折。现在十七大高举旗帜,也是高举“特色”的旗帜,各个领域都有中国特色,整个社会才能有中国特色。各个领域都不是中国特色,整个社会怎么能实现中国特色呢?
坚持改革,这也是1982年以后的高考改革的重大变化。关于高考改革,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我自己的方面看,一个大的改革任务就是考试的科学化。不管考试有什么毛病,考试本身还是需要的,现在的历史阶段没有考试还是不行的。所以,要办一个好的考试,积极的作用多一些,大一些,消极的作用少一些。怎么做一个好考试,是我们考试改革的总目标。当然,任何好的东西都有消极的一面,看待考试也要一分为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