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纪实选摘
恢复秩序 贯彻落实八字方针 由乱到治 教学改革全面铺开
访问: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高等教育在这30年中有了很大的发展。您曾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任职多年,很多当年的政策、文件都是您亲自参与制订和实施的,想请您介绍一些您熟悉的情况。
口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85年这一段,高等教育主要是贯彻中央当时提出的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首先要提的就是发展研究生教育,建立学位制度。建立学位制度,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和体系,就是在这个时候奠定基础的。我们在早期的时候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为了培养教师,主要是派在校教师跟苏联专家学习一门课程,后来的研究生教育也很不正规,没有一个制度,规模也很小。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学位制度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比较快的,一个是数量快,再一个是培养质量逐步提高。所以这一阶段,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学位制度的建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
第二个是调整学科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专业划分。我们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以后,科类比例是重工科,工科要占全部招生比例的百分之三十几。文科、财经、政法很薄弱,科类比例中这一部分是不受重视的,招生数量也比较少。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方面的人才都很需要,在人才培养上特别需要加速政法、财经、管理和文科的发展,这些学科就成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
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再一个就是调整专科与本科的比例。作为层次结构来讲应该是下面要大,越往上就越少。但是当时不是这样,那时专科的比例很小,本科的比例很大。所以,提出来要大力发展专科教育。
还有一个是专业划分的问题。“文革”期间,专业设置十分杂乱,没有了章法。其中主要问题是专业培养口径过窄,特别是工科专业,许多是按产品、工种设置专业。因此,“文革”后要调整专业,扩大专业范围,拓宽培养口径。当时主要是专业划分和专业的业务范围调整,阻力非常大。
因为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去的专业设置都是同各个部门的需要结合起来的。那个时候刚开始改革开放,计划经济时期强调需要什么人就设什么专业的观念还很深。那时,修订理、工、农、医的专业划分时有很大的阻力。比如国防工业的那些专业,有关部门都是请名望很高的大科学家出马,强调要设那些口径窄的专业。当时在讨论过程中,各个学校的意见也很大,来电话的很多,都希望保留原来设置的专业。比如说水利方面的,开始设有水工、港工、水文、农田水利等专业,后来扩展到治河、防洪、施工。当时武汉水利学院的老院长,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打电话来反对调整窄口径的专业,后来做了很多工作以后,才把专业口径放宽一些。有一些实在没办法,放不宽。那时候都是大专家、大校长,大科学家,在会上或是打电话来提意见,我们当时被搞得穷于应对。当然,最后大部分还是放宽了,少部分呢,当时考虑到不要搞得太僵了,留待以后一步步来。
除了调整专业划分,当时面临的问题还有加强教材建设,恢复原来的教材编审委员会,制定教材编审出版规划。当时编审出版了一大批教材,不仅解决了急需,而且质量有较大提高。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们全盘学习苏联,全是翻译苏联教材,有照搬照套问题。到1958年教育革命的时候,已经发现苏联教育制度上的一些问题了,就兴起一股自编教材风。
当时是大兵团作战,好多学校,好多人一起来编教材。在短时间内,编写了不少的教材。比如当时工科使用的《高等数学》教材就是由二十七所学校编的。由于是大兵团作战编、学生编、师生一起编,所以,教材搞得很乱,质量上很成问题。之前不管苏联教材存在什么缺点,它到底还有教材。而师生合编的教材,以及学生编的教材都乱得很,质量太差不能用。到后来经济困难要进行整顿的时候,就发现教材问题很大,已是“有无”教材的问题了--这时候没有教材可用。在中央开始抓教材问题后,我们才去选、编、借教材。第一步就是从现有教材当中筛选好的教材;第二就是组织教师临时编写;再一个就是借用苏联教材,它的教材部分还是可以用的。我们那时建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大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自编教材,用了三年的时间搞了几千种教材。这些教材都是由教材编审委员会选题,审查通过的。1963年以后就陆续都出版了,工科教材出来得最快。1966年“文化大革命”说这些东西不能用,结果几十万册教材都封在新华书店里了。到恢复高考以后,新生入学首先碰到的问题便是教材问题。恢复教材编审组织,大抓教材建设,是当时紧迫的任务。
此外,拓展科学研究和充实实验仪器设备也是这一阶段较为主要的工作。那时各个学校都在拓展科学研究。“文革”以前,高等学校搞科学研究不是主业。后来,认识到高等学校也是科学研究一个很重要方面军,高等学校扩展科学研究成为了这个阶段抓的重心。另外,当时实验仪器设备都老化了,加上“文革”破坏得厉害,特别是学校的搬迁,损坏得就更厉害。这一时期开始有世界银行贷款,世界银行贷款主要用来充实高校的仪器设备。当时,重点院校主要是搞两个实验室:一个是分析测试实验室,主要是各种分析测试仪器;再一个就是计算机室建设,后来就是网络建设。拿到世界银行贷款的学校,仪器设备都建设得不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