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中国科技网    发布时间:2013-03-04

孙聪委员:3D打印技术已应用于新型航空飞机

  代表委员带来新消息

  中国科技网讯:“对不起,对不起,这些真不能说。”面前的孙聪委员始终微笑着,面对记者提出的几个有关舰载机的问题,他守口如瓶。

  2012年11月,歼-15舰载机在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航母平台和飞机的技术性能得到了充分验证,舰机适配性能良好,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这让歼-15舰载机总设计师孙聪被更多记者认识,也成为追逐的对象。

  因为“不好意思在电话里拒绝记者”,他来到驻地的大厅接受采访。但面对录音笔,又担心一开口就说出“秘密”,面前的孙聪颇有些为难。

  “那您能说点啥吧?”记者不死心。

  “我想说的是,2012年是我国中航工业和我国航空工业井喷之年。让世界震惊的不光是技术,更因为航空工业发展体现了中国速度。”这有些官方的语言,道出了孙聪极少表达的对歼-15舰载机成功起降“辽宁舰”的自豪感。

  歼-15飞机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载多用途战斗机,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可遂行制空、制海等作战任务,飞行性能良好,配挂多型精确制导武器,具备远程打击和昼夜间作战能力,填补了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

  “歼-15达到美国最先进的第三代舰载机‘大黄蜂’的技术水准。”孙聪对此很自信,“在舰载机研发方面,我们是高起点,高起步,从一无所有一下子跨越到第三代战斗机的舰载机。”

  尤其让孙聪自豪的是,歼-15采用的是国产WS-10发动机。发动机被称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而相比民航发动机,军用发动机面临的工况更为复杂。“经过多年的反复改进,现在国产发动机达到基本可用状态。”他说。

  他还透露,钛合金和M100钢的3D打印技术已应用于新机试制过程,主要是主承力部分。“2002年,3D打印技术刚萌芽时,我们就进行相关技术研发,通过与北航的合作,目前已具备一定产业能力。”

  同时也担任“鹘鹰”飞机(歼-31)总设计师的孙聪表示,希望“鹘鹰”飞机未来和歼-20进行高低任务搭配,保持持续打击能力,同时也希望“鹘鹰”的改进版能成为中国下一代舰载机。

  孙聪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最自豪的事情是他曾参与推动的低空开放终于实现。“低空领域将来一定会大发展,这既是市场需求,也是国家战略需求。”

  “歼-15”的成功对于孙聪及其团队来说,只是一次考试取得了好成绩。他笑言,现在甚至已经没有年轻时那种“考得好”之后的轻松了。“我们时刻如履薄冰。”

  有人说,我国航空工业与先进国家至少还有一代产品即15年的差距。对此,孙聪表示:“我们不能沾沾自喜,更要加快脚步赶上。我们要担起历史的责任。”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相关资讯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