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京华时报    发布时间:2013-03-03

神十17项技术提高飞船可靠性 航天员将在太空讲课

  >>规划

  下一步发射天宫二号

  周建平透露,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与神舟十号飞船交会对接后将继续留轨工作。他还介绍,神舟十号任务之后,我国下一步将发射天宫二号,再发射货运飞船。天宫二号原本是天宫一号的备份,在交会对接试验技术已突破并掌握的情况下,天宫二号无需再做备份,所以就在此基础上,研制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一个飞行器研发成本也不少,这样就省下了一个飞行器。”

  目前我国的货运飞船也正在研制中。周建平介绍,一方面需验证货运飞船与天宫实验室的交会对接技术,和推进剂补加技术,另一方面货运飞船是一个新的飞行器,本身的性能也需验证。他表示,货运飞船在载人飞船和空间实验室的技术基础上研制,自身约十多吨重,只运货不运人,这样能大幅度提高货物的运力,以满足今后空间站较大的物资需求。此前货运飞船曾面向社会征集名字,周建平表示,名字或将不久发布。

  另据介绍,目前海南发射场正在建设中,将在空间实验室阶段用以发射运货飞船,在空间站阶段用于发射空间站的几个舱段,包括核心舱、实验舱等。

  □嫦娥三号

  设计

  打造“座椅”更加舒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昨天透露,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将为“嫦娥三号”探月卫星量身打造“座椅”。

  梁小虹说,相比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的结构与尺寸发生了较大变化,增强型火箭新设计了“嫦娥三号”的“连接器”——高度1760mm有效载荷支架,以及星箭接口的锁紧装置,使火箭与卫星更完美地连接在一起,增强了“嫦娥三号”奔月途中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发射

  保障实现多窗口发射

  梁小虹说,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通过窗口优化设计等,保障“嫦娥三号”实现多窗口发射。

  他介绍,根据技术改进和试验,由嫦娥二号的零窗口发射,增加至每个发射月有连续3到4天具备发射条件,每天有2个发射窗口,实现了多窗口发射。

  由于太阳、地球和其他星体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即使发射同一类型、同一轨道的航天器,其发射窗口也是不固定的。由于航天器承担的任务、安装的仪器、设备使用的要求不同,对运载火箭发射窗口提出了种种要求和限制条件,因此必须综合考虑。

  入轨

  给火箭装“两只眼睛”

  梁小虹说,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将用“两只眼睛”提高入轨精度,实现将“嫦娥三号”精确送入近地点高度200km、远地点高度38万km的地月转移轨道。

  梁小虹说,增强型火箭采用了双激光惯组加卫星导航修正的复合制导技术,这种复合制导技术相当于给火箭安装了“两只眼睛”,一只眼睛可以使火箭按照设计好的轨道飞行,另一只眼睛精确计算最佳途径,并随时修正。

  落月

  下半年发射探月卫星

  梁小虹说,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首次运用遥测图像实时传输技术,将“现场直播”火箭在发射和飞行过程中的助推分离、一二级分离、整流罩分离等关键动作,实现清晰监视。

  他介绍,增强型火箭增加运载能力的方案设计,使运载能力又增加了30kg,即奔月轨道运载能力由3750kg(长时间滑行状态)增长到

  3780kg。

  梁小虹说,2013年下半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将使用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发射“嫦娥三号”探月卫星。

  □新型火箭

  长征五号突破130余项技术

  梁小虹说,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目前处于初样研制阶段,已突破130余项关键技术。

  他说,长征五号火箭已完成以5.2米直径整流罩和5米直径火箭舱段为代表的大部分箭体结构的制造、生产、试验等12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

  长征五号是未来深空探测的主力火箭之一,有望三年内首飞。

  长征七号有望明年首飞

  梁小虹说,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研制进展顺利,有望2014年首飞。

  他介绍,长征七号研制团队突破了“180kN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设计与制造技术”等96项关键技术及“箭上不锈钢导管全位置焊接及装配技术”等14项关键工艺。长征七号火箭是未来深空探测的主力火箭之一。长征七号主要是满足将来空间站发射货运飞船的需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