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难忘钱学森在中科院力学所的印迹
2009-11-03 科技日报 李艳

  “爱国、奉献是钱先生一生的原则与动力。那时钱先生在美国住得很差,也不存养老保险,别人问起他就笑说‘反正我是要回国的’。”在2号召开的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悼念钱学森座谈会上,郑哲敏院士的思绪回到了很多年前与恩师钱学森在美国的岁月。

  郑哲敏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我回国前夕的1954年秋天,钱先生请我吃饭,饭后他给我提出一个要求:回国后,国家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钱先生嘱咐我说,我们一直都在美国呆着,也不知道国内的科研水平高端的有多高,低端的有多低,只能是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郑哲敏说,钱先生始终关心工程的发展,常问现在力学所工程科学占多少,这是他未完成的事业。“现在各地都在建力学所,清华大学设立了钱学森力学班,但如何真正体现钱先生的精神,是我们这群人以及我们的后代不断努力的目标。”

  今天,中科院力学所几代科学家齐聚一堂,悼念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力学所首任所长,科学巨星钱学森。他们中有钱学森的学生、下属,还有更多的是受钱学森思想、精神鼓舞和影响的青年科学家和尚在学习阶段的研究生们。一位博士生说:“钱老在力学所留下了很多痕迹,他为力学所设定了研究方向,他的精神在力学所一代代传承下来。”

  崔季平是钱学森在力学所期间亲自“挑选”的人才。他说:“恩师赠我一句话,‘崔季平你要顶住,物理力学怎么样是我所关心的,有好消息要告诉我。’钱先生是爱国者,他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对物理力学学科的贡献令人崇敬。”

  钱学森对于力学学科的贡献除了一手创建中科院力学所,还有一项被众人铭记——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并担任第一任系主任达8年之久。今天,他曾经执教的58级、59级学生也献上悼词表达对恩师的怀念之情。同学代表尚嘉兰说,科大建校初期,钱学森为近代力学系58级、59级主讲《火箭技术导论》,听课人数400余名。该课程后来改名为《星际航行概论》,并编写专著,成为科大学生专用教材。

  科大58级学生王自强如今已是固体力学领域的专家,今天他穿一身白衣前来哀悼先生。王自强回忆说,那时自己仍是本科学生,钱先生不仅亲自授课,毕业论文答辩也亲自去听并给他意见。

  王自强说:“那时候我还年轻,懂的东西少之又少,做的论文更是幼稚,但钱先生身体力行,无微不至,除了亲自教我们,还用他的风度、气质感染我们。我常想,我们身处的时代诱惑太多,所以气质上总是缺那么一点,影响我们在科学技术上创新。只有不畏艰险,深入研究,才有原创,但我们现在放在科学研究上的精力远不及钱先生那样全心全意,先生在这些方面树立了榜样,他的教诲让我终身受益。”

  力学所前副所长王伯懿是59级学生,最近几年她多方拜访故人,收集了大量与钱学森相关的资料,打算动笔写成文章。“我心里有很多故事希望与大家分享。”她说,“钱先生上课思路清晰、声音动人、风度翩翩,那时没有教材,钱先生每次只拿薄薄两页纸,课上完写满两黑板,工整得可以直接当笔记,那时的辅导老师便在一旁记下,根据学生们的意见修改,最终整理成教科书出版。钱先生用出书的稿费为58、59两级学生各买一个计算尺。就在钱先生去世当天,同学们正相聚,回忆起来这些小细节不胜唏嘘。”

  力学所前党委书记肖林奎也是钱学森在中科大教导的第一届毕业生,他说,钱先生深爱科学研究,他不断创新的精神令人钦佩。我们现在从事的许多研究仍没能走出钱先生几十年前设定的框架,这既让我们惭愧也让我们奋进。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