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颜宁:这个问题“没有一位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
2023-07-12 中国科学报

颜宁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

  “说教味甚浓,不喜勿入;若有冒犯,非我所愿,提前道歉。”

  7月8日,颜宁新发布的一条微博,在不少科研新手的心中一石激起千层浪。

  她最近参加了一次博士生推免面试,能进入这一轮面试的人,基本都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资质最好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他们的课业成绩很出众,有些还发表过不止一篇学术论文。

  在常规问答之外,她问了几乎所有人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假设时间来到10年后,你已经成为一名PI(Principal Investigator, 即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室的博导),你拥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优秀的科研团队、充足的经费、完善的实验设备、大把的时间),那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一种说法,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

  结果如何呢?颜宁写道:“20多位同学,却没有一位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

  近一半学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面试现场,近一半学生表示,现阶段还没想过这种问题、一时半会儿想不出。

  有的学生讲的是文献里特别具体的小问题。

  有的学生泛泛说出一些感兴趣的领域,但被问及哪些实验室是此方向时,却又一脸茫然。

  “我反思了一下是不是针对本科生问这个问题太早了,但总期待着有一两位同学能脑洞大开地讲讲——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真的就没有让人发自内心想钻研的吗?”颜宁说。

  过去几个月里,颜宁与年轻PI们聊天时,常常表达这样一个观点:“你们有这么好的起点和支撑条件,一定要dream big & aim high(大梦想、高目标)!没必要只到文献里寻找你的科学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大多已经不是真正原创的了。也不要总是循着你之前博士或博士后实验室的方向、套路走下去。不给自己设限制条件,到大自然里、临床中、社会上去观察,你会发现时时处处都有好问题。”

  在她看来,做了PI,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值得自己和团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问题。

  信念杀手:“你做这个能发几分的文章?”

  不出所料,这条微博的评论区非常热闹。

  有人表达了对这些学生的理解:“被面试者会担心自己万一哪句话说得不符合您的心意或者暴露出自己某些您不喜欢的科研潜质,就被淘汰了……说得太理想显得不落地,说得太现实显得不够有眼界,说得太深情显得很可笑,说得太商业显得很市侩,面试不是分享观点的地方。”

  有人认为,虽然学生们的答案不够理想,但这个问题本身很有价值:“问本科生太早了,但是你问了以后兴许有那么几个人就一直会问自己这个问题,问着问着,就找到自己的路了。”

  更有人直言不讳:“可能大部分博士毕业生也很难给出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答案。”

  令人欣慰的是,也有年轻人分享了自己的生动事例:“本科毕业的时候,我特别知道自己想去做什么,我就是想去做与神经相关的儿童罕见病研究,然后去研究生化通路。当时找的实验室全是这个方向,但这种实验室往往都在医院,手续上有点问题。然后很偶然去做了肺部发育研究,因为PI人很好,做起来也挺有意思,慢慢地也不知道到底想做啥了。”

  在热烈的讨论中,一种声音略显冷峻:“刚开始读研的时候会有某种信念感,但是会被一次又一次地告知,你这个想法毫无意义。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你做这个能发几分的文章’。”

  “选择困难症”“目标迷茫症”,究竟为什么?

  乔婷(化名)刚刚入职某地方科研机构,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助理研究员。

  “我正在整理最近的工作,觉得不是特别满意,就在这个时候,我刷到了颜宁老师的微博,好像一下子被击中了。”她对《中国科学报》说。

  在她看来,自己虽然在做很多课题,但都是抓到什么做什么,缺乏一条主线。但当她与另一名同事交流这方面的困扰时,得到的“安慰”却是:“能发文章就行,别想那么多。”

  李昆(化名)不到30岁,就已经是一所知名科研机构的副研究员,目前已经发表过多篇顶刊论文。在同行眼中,他的科研生涯可谓顺风顺水。

  但他也坦承:“当我刚刚踏进科研门槛、想要确定未来的科研方向和目标时,也遇到了很多挑战。”

  在他看来,科研新手的“选择困难症”“目标迷茫症”主要跟这几点有关。

  首先,科学研究的前沿是不断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而新手往往缺乏对前沿科学趋势的理解和掌握,面对变化的局势,很容易感到无所适从。

  其次,很多新手可能会因为害怕失败,而选择一些已经有很多人研究过的、相对“安全”的研究方向,盲目追求热点,甚至放弃了自己原本感兴趣、想去探索的方向。这种保守的态度可能会让科研新手自缚于牢笼,阻碍他们实现更大的科研突破。

  再次,新手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过度怀疑,可能会认为没有足够的技能或知识去追求科研目标。

  “当然,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的新手都有机会拿到足够的资源来探索科学深层次的问题。”他笑道,“颜老师所提出的这种假设终归还是假设。”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