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3-09-09

中国女科学家唐立梅首次乘“蛟龙”号下大洋

  9月7日,来自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80后”女博士唐立梅与傅文韬、叶聪构成“傅立叶”组合,乘“蛟龙”号完成了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西坡的下潜。

  唐立梅也因此成为首位乘“龙”下大洋的中国女科学家。下潜结束后一出“蛟龙”号载人舱,她就兴奋地对记者描述此行的感受:“太兴奋了!海底太震撼、太壮观了、太神奇了!”

  唐立梅说,“蛟龙”是深海科考“神器”,可以载人到深海现场近底观察、摄像,“如同陆地上跑野外”。

  本次下潜是“蛟龙”号总第72次下潜,也是在采薇海山的第4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2774米,爬坡约600多米。

  此前,“蛟龙”号于9月3日、4日和6日,在采薇海山东侧山麓、山坡、山顶进行了3次下潜。

  采薇海山位于西北太平洋中国富钴结壳勘探区。7日的下潜中,地质专业出身的唐立梅发现,采薇海山西侧下覆基岩不同于东侧,主要是磷块岩,说明这个地区曾发生磷酸盐化事件。而这次取得的玄武岩,有助于研究采薇海山的形成年代和成因。

  综合分析目前在采薇海山完成的4次下潜,航段首席科学家王春生认为,采薇海山东侧是迎流面,沉积物少,沙坡明显,生物种类以冷水珊瑚为主。西侧是背流面,沉积物多,没有明显沙坡,生物以海参、海绵、海星和鱼为主,多样性高于东侧。

  现场指挥部初步决定,9日“蛟龙”号将进行第73次下潜。这将是“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的“收官”之潜。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