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工业合作,这一数十年来关系到世界各地大学发展的一种战略,再次成为北京论坛(2006)教育分论坛上世界各地大学校长、教育规划与管理专家、教育学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议题。与会代表就这一议题进行广泛、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汉斯?舒尔兹教授(Hans G. Schuetze)集中对大学-工业合作的政策、实践与问题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当代大学-工业合作的原因主要在于高等教育政策和政策环境发生了改变,科学的规范和结构发生了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大学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公共资金相对而言越来越不稳定、充分,高等教育日益从一种公共产品变成一种公私混合型产品,大学面临筹措资金的巨大压力。大学与工业界进行合作,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趋势。但是,大学-工业合作是一种艰难的合作。这是因为,在目标、方法/工具、性质、环境、奖偿方式和文化等主要方面,大学都与企业存在显著的差异。大学以增进知识、传播知识为目标,其实施方式是教学、科研、服务,本质上是公益性的;企业的目标是营利,其工作方式是设计、生产和营销,本质上是营利性的。大学-工业合作对大学自身的影响是极为复杂的,包括预期的和非预期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有些影响很难测度。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马万华教授呼应了上述观点。她指出,在大学财政普遍性短缺的背景下,大学-工业合作成为许多大学的一种现实的选择。大学-工业合作首先在西方国家出现,但是这种合作不能只有一种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需要的是超越“范式失落”的“范式变迁”,寻找适合自己的模式。同时,她认为大学-工业合作主要存在两种风险。一方面,由于企业更关注的是经济收益,大学-工业合作对大学的公共产品属性构成了挑战;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大学追求通过与工业的合作获得财政资源,忽视科研能力的建设,而后者至关重要。总之,大学-工业合作是必要的,但是必须警惕其中的风险。
大学不仅要与工业合作,还要与广泛的其他部门合作。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院士认为,该校要建设为“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引擎”和一所世界级大学,就需要与政府和私营部门建立伙伴关系。延边大学校长金柄珉教授认为,作为一所区域综合大学,该校需要建立校校、校企、校地联盟,与国内外其他大学、与企业、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以稳定发展空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师资队伍,改善办学资源,提升办学实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施春风教授在题为“全球联盟:追求教育和科研卓越的战略”发言中介绍了该校建立全球联盟的经验。他认为,在一个人员、观念和资本跨越时空边界并迅捷流动的快速变革的当今世界,各地的大学发现自身不得不为人才和资源相互竞争;与此同时,为了在为人类福祉而创造、传授和应用知识过程中达到更高层次的卓越,各地大学需要相互合作。在过去几十年中,科学研究成为一种跨国家、跨机构的全球性合作努力。由于研究突破往往发生在学科交叉处,跨越地域、学科和文化的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s)就显得至关重要。科研方面的战略联盟的例子既包括全球性的又包括区域性的,全球性的如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IARU)、微电子和分子医学全球联合体,环太平洋地区的联盟则包括环太平洋地区大学联合会(APRU)和环太平洋地区大学联合会世界研究院等。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等教育也是一种全球性合作努力。为了保持大学的社会适切性以及有效地服务于全球性学生需求,大学需要通过深入的、实质性的方式相互合作,共享全球最佳实践,采取能够对教育革新产生显著影响的举措。新加坡国立大学努力架设教育和科研方面的全球桥梁,如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联盟、上海-首尔-新加坡大学联盟,并与全球性知识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如通用电气-新加坡国立大学水处理技术合作、新加坡国立大学-好莱坞实验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