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09-18

拿什么来拯救杂交水稻?

  效益优势不明显

  杂交育种技术经历了由三系杂交稻、两系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的发展历程,对粮食的增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专家们看来,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杂交水稻增产的优势正在慢慢被抵消,高居不下的成本已成为影响杂交水稻推广的重要因素。

  据了解,手插秧的传统耕作模式下,1亩地只需要1斤种子,而机插秧1亩地则需要接近3斤种子。以三级杂交稻晚稻为例,1公斤种子价格为60~70元。陈立云指出,尽管这种杂交水稻每亩比常规稻多收100斤,但是在机插秧等大耕作的模式下,再考虑碾米品质、外观、食味等方面,杂交水稻已不具有效益优势。

  此外,适宜现代化耕作制度的品种匮乏也是制约杂交水稻发展的一大因素。

  “农民搞直播以及机插秧,要求品种的生育期要比现在短得多。”陈立云说,而现有的品种培育和审定环节尚未发生本质的改变。

  耕作技术的发展与既有认知的不符,制约着杂交水稻的发展。有专家向记者无奈地表示,很难想象,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先进大农业模式的推进,会对杂交水稻带来如此大的影响。

  多管齐下推生产

  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李西明看来,我国杂交水稻在下游的市场化运作方面缺乏更大的作为,与国内制种技术水平密切相关。

  他认为,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要与现代的耕作栽培技术相配套,改变杂交种生产规模小、以人工辅助授粉为主、种子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建立优质安全高效的种子生产技术体系,实行杂交种子生产技术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

  在朱英国看来,推广杂交水稻对于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依旧重要。他指出,科学研究必须要跟上新的生产形势,要在米质以及抗性方面下功夫,培养出更多高产、优质、高效、适合新耕作制度的新品种。

  对此,陈立云也持相同意见。“新品种的培育和审定需要衡量很多性状,包括米质、增产以及耕作制度等多方面。”他表示,应该在考虑现状的前提下,对这些指标重新进行主次排列,改变既有的增产至上的理念。

  也有专家指出,要把现在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与当前的现代化的生产需求紧密结合。相关科研项目的设定,也应该有新的思路,这样杂交水稻才能焕发青春。

  此外,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的市场管理能力,完善种子营销渠道,也势在必行。

  陈立云说,水稻种子经营利润倒挂现象严重,即渠道占大头,种子科研、生产者占小头。“如果简化这个环节,成本会大大缩减。”他说。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