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   中国教育网首页 | 科研首页 [科研专题] [高校科研] [科学探索]
 
2012.03.16 第2期
科研经费体制改革
不患贫而患不均
科研经费顾名思义应该专门用于科研项目开发和建设,但是现实中,科研经费却成了腐败的温床。中国科协一次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我们不禁要问,科研经费黑洞如此之大最根本症结在哪?
  现状扫描:科研经费“不差钱”却成了“鼠洞里的奶酪”

 科研经费“一个不能说的秘密”:一位学者说,之前新闻报道中科院院士用科研经费养二奶,大家可以讨论,因为涉及的是腐败这一表象,谴责腐败是在安全线之内。自身研究领域不涉及经费问题的学者,也可以泛泛而谈要加强审查监管,也可以呼吁一下给大学研究者提高薪水。但若是以公开身份,谈论具体的科研经费分配的具体现实,人情与权力的压力,非身在事外者可以想象[详细]

调查显示:内地科研经费仅40%用于项目本身 多数流失
  一些科研人员将能够正经花的钱都凑到纵向的账目上,比如张教授要购买一台200万元的仪器,李教授要买40万元的耗材,都可以通过纵向经费中设备费的名义来报销;而诸如私人聚餐、打车费等纵向经费难以报销的项目,则依赖于横向经费,若用不完就塞进自己的腰包[详细]
科研经费咋成了“鼠洞里的奶酪”
  曾几何时,中国科技投入不足,是制约科技创新的一大瓶颈。如今钱有了,有限的经费却没有花在刀刃上,成了部分科研人员的“圈钱”法宝。大伙一根筋地想着法儿跑项目,搞科研。因为钱到手后,怎么花是自己说了算。肆意挥霍科研经费,成了科技界习以为常的潜规则。[详细]
揭秘高校科研经费腐败生态链

教授们在科研经费支配上不乏混乱现象,一些课题经费直接变成了个人收入,而围绕科研经费甚至形成了一条隐秘的腐败生态链,在这一链条上,有教授、有财务会计、有科研仪器采购人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加大,科研经费监管亟待加强,频频发生在高校的职务犯罪案件,给科研人才和资金管理敲响了警钟......查看详情

 

 

 原因分析:科研经费“乱象丛生”根源何在—监管制度缺失
1、“科研经费的腐败”首先是制度的沦陷
  制度的缺陷纵容和助长了一种“赢者通吃”学术潜规则的风行,而少数人的“赢者通吃”又产生了巨大的“精神鸦片”效应,导致了群体性的道德沦陷。一个个“科研富翁”犹似是一剂剂精神鸦片,以强力的辐射效应发散着无穷的魔力。[详细]
2、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不透明
  在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对于不涉及国家机密的经费收支细目,必须向公众公开。然而,我国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却很不透明。这就给科研项目经费的混乱使用,拿各种发票冲账提供了可乘之机[详细]
3、科研经费使用监管大多数是“盲区”
  近年来涉及科研经费腐败的案件不断见报,其中不乏有科研人员因为经费腐败而“栽跟头”的案例,这些案件的侦破以及反思暴露了我国国内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监管上的很多漏洞,就像侦办此类案件的检察官所说,“不客气地说,有的单位在科研经费监管上基本处于真空状态”[详细]
图片说明

  科研经费的发放应该是一个以“结果”为考核对象、以学术委员会等机构为监督者的过程。可目前国内科研经费的分配机制是以“预计可能取得的科研成效”为发放依据的,既少监督又缺有力度的考核,就自然催生了隐性的腐败生态。

  科研经费的挪用,客观上也与国内科研经费大都投到“物”上面去,科研人员收入、福利与科研经费反差过大不无关系。尽管近年来中国的科研条件已大大改善,但一级教授的基本工资仍平均只有3000余元人民币。科研经费分配制度陈旧且不够完善,加之“人”“物”经费失衡,很多人就把心思用到了挪用上去。

 

  媒体追问:经费分配制度哪儿不合理?
人情与权利让争取科研经费系变成了“跑外交”
  “为了争取科研经费,内地很多杰出专家不得不将精力用来跑课题,就像跑外交一样。这种风气很不好,也浪费了他们宝贵的科研时间。”香港特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黄玉山5日说。谈起教育、文化方面的问题,黄玉山代表深有感触。他认为,近年来国家投放在教育方面的资源增加非常快,内地高校硬件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学生学习环境不断改善,但同时软件建设却没有跟上,高校学风建设尤其需要加强。[详细]
基础与冷门研究项目苦水多 科研经费不患贫而患不均
  李潜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一院的专家,主要研究航天空气动力,这个专业在航天领域属于最基础的环节。用他的话来说,“就像舞台的幕后人员一样,很多人看不到我们的工作”,而这样的工作位置也常常影响到科研经费的争取。据他介绍,国家科研经费的申请具有一定的标准,而研究项目的即时效应和受关注度往往成为项目评估的标准之一。因此,一些基础性、冷门的科研项目的经费往往较少。[详细]
图片说明

  “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作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在2010年9月3日出版的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上,一篇讨论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的社论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还揭露了一个中国科技界的“潜规则”:“每个人都很清楚:与个别官员和少数强势科学家搞好关系才最重要,因为他们主宰了经费申请指南制定的全过程。”

  解决方案:监管、分配制度双管齐下让科研经费使用更合理
1、科技部:建立监督检查,构建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
  科技部、财政部共同召开推进“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视频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把握科研规律,创新管理方式”的基本理念,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详细]
2、国家三大主体科技计划:探索建立面向结果的科研经费评价机制
  “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启动、执行和结题验收全过程将需要一种更为强烈的市场契约精神把市场思维引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这一事实预示着,获得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我国自主研发科技成果的质量水平,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将获得更多话语权。[详细]
3、实行绩效激励,让分配不再“见物不见人”
  每年两会期间,科技经费分配“见物不见人”“缺乏绩效激励机制”的话题,总能引起科技界委员的共鸣。目前,这个难点正在逐步突破,今后承担单位可从间接费用中列支部分人员激励性费用,其中一部分可用于包括项目组成员在内的劳务费。绩效管理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提高相关单位和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的积极性。[详细]
4、引入信誉记录和评价 完善监督检查体系
    引入信誉记录和评价,也是推进“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经费改革的一项具体举措。《通知》明确要求,科技部、相关主管部门对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合作单位、课题负责人等科研人员、中介机构和咨询专家在经费管理使用、评估评审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并作为今后参加科研活动的重要依据。“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综合运用财务检查、专项审计、巡视检查、财务验收、受理举报等多种方式,探索建立常态化的科技经费全过程动态监管体系。 [详细]
图片说明

 1、增加科技经费使用自主权使管理

 2、完善课题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增加绩效支出

 3、加强经费监督检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4、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建立综合完善的财政科技投入体系

  目前,我国科技经费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科技经费监管工作不断加强,有效促进了科技经费的规范使用,并使预算管理、经费使用效益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科技经费的不断增加及科研活动呈现的新特点,也要求科技经费管理方式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正因此,科技部和财政部在对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进行系统深入的调研,并在国内召开多次座谈会,在听取“科字口”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以及科研人员对经费管理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印发《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业内称之为434号文)。

 

 

结 语
2012.03.16第2期
中国教育网科研发展频道特别策划
随着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我国科技基本走出了经费短缺的时代。但近年来科技界对经费使用的种种忧虑和一系列腐败案件表明,让科研经费真正用到该用的地方,与实现“不差钱”同样重要。科研经费只有真正投入科研项目研发,以及对科研人员提供应有激励,才能成为进行科学研究、提升国家科研水平的动力,否则只会养肥一批学术蛀虫。加快制定及严格实行科研经费体制改革措施,是填补这个学术“黑洞”的唯一途径。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1994-2012 CERNIC,CERNET 京ICP备020072 文网文[2008]228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