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对科研的执著太让人感动”
“东海淼淼诉不完献身科学赤子情,长江滔滔哭不尽倾心教育红烛泪”,殡仪馆大厅里悬挂的巨幅挽联让每个前来送别贺宝根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那天一早,我和贺教授共同的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许世远教授听到这一噩耗,特地从美国打来电话,第一句话就是,‘太痛心了’。”地理系主任、贺宝根同门师弟温家洪教授只说了一句话,就已经泪流满面。
搞地理学研究,需要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第一时间观测数据,因此贺宝根经常带领学生到艰苦地方考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记者翻阅了贺宝根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从事科研的照片,几乎每张都在野外。裤腿上溅满泥巴的贺宝根,虽然满脸疲惫,但仍然是乐呵呵的。温家洪告诉记者,谁都知道地理系的现场考察是最辛苦的,但贺宝根在上师大工作了10年,除了上课,大量时间基本上都泡在野外考察上了。
研究生任杰告诉记者,每次和贺老师出去,贺老师总是抢着干最累最苦的活儿,从来没有一点退缩和抱怨,每次遇到危险,遇到不知深浅的沟,贺老师总是第一个过,然后让学生沿着他的路走。任杰说:“听到贺老师遇难,我几天都没睡着觉。是他让我知道了科研是什么,怎样实实在在地去做好一件事情,我知道从事地理很辛苦,但是老师都不怕,我们也不怕!”
正因为如此,贺教授的“宝宝小分队”队伍日益壮大,他和学生们的足迹遍布上海的远郊崇明、青浦,以及四川、江西、新疆、云南等省份。
“他对科研和教学的执著,太让我们感动了。”提起贺宝根,师生们如是说。作为近年来我国地理学界为数不多的年轻学者,贺宝根主持、参与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完成了《长江口潮滩浅水区域流速与含沙量的关系初析》、《长江河口潮滩悬浮泥沙输移规律研究进展》等重要论文,崇明之行的研究也正填补着国内空白。
“我们最爱上他的地理课”
“他还很年轻。在突发事件中,作为人民教师,他所作出的选择值得钦佩!”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陆建非在主持师生哀思会上说,“贺宝根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很高的造诣,而且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生的无限热爱。”
记者从地理系了解到,凡是报名参与野外实习的学生都必须自行承担一定的经费,可有些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又有着较强的自尊心。针对这种情况,从2000年起,贺宝根倡议同事在野外实习期间,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并捐出带教实习的补贴给困难学生,让有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安心地参与野外实习,这项传统“制度”在上师大地理系保留至今。
在师生眼里,贺宝根很有个性魅力。他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上课时,不是端着架子站在讲台前,而是喜欢在教室里来回走动,高兴起来还坐在学生座位上,由此“宝宝老师”的美誉便在网上流传开来。学生搞课外活动,也喜欢拉贺宝根一起参与,他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系里的学生组织了一场“地理知识竞赛”,贺老师应邀当评委,并悄悄地为活动捐了800元钱,让竞赛的奖品能更加丰富些。学生办了份名为《足迹》的电子刊物,贺宝根是忠实读者;得知学生要在刊物上办有奖征答活动,贺老师就自告奋勇到系里为学生申请经费。
在追忆贺宝根的事迹时,许多同学流下了热泪。“贺老师的科研课题总是对我们本科生敞开的。即使没参加他的课题研究,我们在上课时,也能通过他的讲课接触到他的科研进展。”朱挺同学的话,是贺宝根的学生们的共同感受。此次参加崇明东滩科考的,除贺老师的研究团队以外,就有不少本科生。
许多学生只要一聊起贺宝根的地理课,就会特别兴奋:“讲‘水资源’时,贺老师会大量引用实地考察的新鲜内容,让你学到比书本更多的知识;讲‘水文学’时,贺老师的课更有意思,还让我们自由发挥,享受思维的乐趣,过后猛然醒悟,原来不知不觉中他已教会了你。”
“贺老师,您平生最热爱的专业就是水文研究,现在您终于又回归于水。请您放心,我们会完成您未竟的事业。”……
无尽哀思化为网上的深情留言,师生们希望“宝宝老师”能听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