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12-01

东北大学教师原创性论文在国际著名科技期刊发表

  近日,东北大学研究人员在研究中揭示了新型隐球菌铜离子代谢参与哺乳动物肺内和脑内感染的新机制,相关论文发表在2014年11月24日《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据了解,东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丁辰教授和王占友教授针对应用铜离子螯合剂治疗隐球菌感染的可行性假说开展研究。通过一系列体外和体内实验,发现新型隐球菌铜离子代谢参与小鼠肺内和脑内感染的机制不同,小鼠肺内铜离子释放具有抑制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作用,而脑内铜离子不参与对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抑制作用,首次提出哺乳动物肺内和脑内免疫在抵抗真菌感染源时对铜离子代谢的调控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不仅对揭示新型隐球菌肺炎和脑膜脑炎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提示在利用铜离子螯合剂治疗隐球菌感染时,应针对感染的不同器官制定特异性的治疗方案。

  据介绍,新型隐球菌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和动物粪便中,可通过空气传播,感染人和哺乳动物,引起隐球菌肺炎和高死亡率的隐球菌脑膜脑炎。近年来,由于艾滋病的蔓延、肿瘤化疗和器官移植等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新型隐球菌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新型隐球菌感染者100万人,其中将近65万人死亡。

  据悉,《自然通讯》是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自然》(Nature)的子刊,秉承《自然》始终如一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重大突破的宗旨,刊登的论文代表着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专家的重要研究成果。目前《自然通讯》的影响因子为10.74。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