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科学时报 鲁伟 杨雪    发布时间:2009-12-23

武汉大学用图位克隆法分离得到首例水稻抗虫基因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何光存实验室与国内同行合作,经过14年的研究,在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克隆和抗虫分子机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分离了抗褐飞虱基因Bph14,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这是国际上应用图位克隆法分离得到的首例水稻抗虫基因。

  一直以来,人们对水稻如何能抗虫感到困惑不解。何光存实验室的成果揭示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4编码一个独特的CC-NBS-LRR蛋白。当褐飞虱为害水稻时,水稻上调该基因表达,激活SA信号通路,激发筛管胼胝质和蛋白酶抑制因子积累等抗虫机制,从而抑制害虫的取食和消化,使其生长发育受阻,死亡率上升,使水稻免受危害。

  据了解,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中最重要的虫害之一,近年来我国水稻的稻飞虱发生面积达几亿亩。科学家们期望通过提高水稻品种抗性防治稻飞虱。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世界科学家从水稻农家品种和野生稻转育材料中鉴定出了20多个抗褐飞虱基因位点,但是一直没有克隆到这些基因,水稻抗虫性的分子机理也不甚明了。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4的成功克隆,将促进水稻抗稻飞虱育种研究快速发展,从而为少打农药、减少粮食损失,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作出重要贡献。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