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重要资讯 专题 专家专栏 理论研究 分析报告 行业观察 学术会议 建设快车道 远程教育 基础网络 数字化校园 锐捷专栏
您所在的位置:EDU首页  >  教育信息化(旧)  >  信息化教学产品  >  硬件  >  服务器
注意在整合服务器时易犯的十个错误
http://www.edu.cn   2007-12-03 作者:
字体选择  【】 【】 【

  由于企业希望改进IT基础架构节省成本,所以CIO和数据中心管理人员都转向了通过合并服务器的方法以实现节省费用。其实,这么做并非易事。由于企业希望改进IT基础架构节省成本,所以CIO和数据中心管理人员都转向了通过合并服务器的方法以实现节省费用。其实,这么做并非易事。

  从财务角度来看,虽然服务器整合很有价值,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一工程很容易实施。一些错误观念使实现成本控制和构建高效数据中心这一目的变得十分困难。

  整合就是购买新硬件

  整合并不意味着要购买昂贵的新硬件,与你现有的产品相融合可以节约支出,这在很多情况下是你首先应该考虑的。如果你已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的产品,你可以考虑购买新产品。

  只考虑一般工作量模式

  尽管在考虑整合时,工作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它只意味着保证运行顺畅什么应该是相兼容的,而不能反映服务器的兼容性,以及哪些应该进行虚拟化。此外,工作量分析通常被过分简单化。分析时应该考虑服务器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怎样的运行状态,包括一天中的什么时间服务器的工作量是最大的。服务器工作量模式通常显示出运行的高峰时段,如果你能发现服务器在每天不同的时段达到高峰运行,那么,尽管平均工作量可能暗示工作量不能被合并,而潜在的分析则显示出工作量可以进行合并。

  没考虑到非技术限制

  快速地进行服务器整合或虚拟化转换而没考虑到非技术因素,这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尽管将很多应用软件转移到同一实体服务器上的方法很具有吸引力,但是如果你这样实施,你就使所有应用软件处于同一硬件的影响之下。如果这些应用软件有不同的服务水平需求或更新窗口,那么问题就随之而来了。

  依照已过时的信息来实施规划

  服务器整合分析可能是一个长达几个月的工程。在有些情况下,你需要请专业的服务公司对分析工程进行引导,这项工作的成果通常是一份报告书。以这种类型的调查结果为指导进行工程实施是有风险的,你必须要考虑服务提供商的更新速度,以最新信息为指导开展行动非常关键。

  在收集数据之前阐明意图

  IT员工可能会觉得整合不是好主意,有些员工会觉得这会导致他们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的下降,因为他们所管理的内容减少了,甚至会觉得整合工程的实施将导致他们丢掉工作。曾有过这样的事情:有的公司在工程分析阶段就让员工自谋出路,以保证将来服务器的高效运行。最好的方法是,先从周围收集一些相关信息,既而再约员工谈话,阐明你的意图。

  把虚拟化作为整合的惟一途径

  进行服务器整合时,很多CIO把虚拟化看作是惟一的途径,这种想法过于局限。虚拟化功能强大且具灵活性,但是像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存储)栈方面的一些整合方法也很有吸引力,因为这些方式不会增加企业的管理费用,也无须进行复杂的虚拟化过程。此外,一些服务器由于其应用软件不适合进行虚拟化,因此导致了可进行虚拟化的服务器范围缩小。

  将数据库服务器排除在合并范围之外

  I/O限制意味着数据库服务器不适合进行虚拟化,数据库服务器扩张对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主要问题;通过进行正确的整合分析和实施,很多方法均可明显减少数据库服务器的数量。

  将应用软件服务器排除在合并范围之外

  很多整合规划没有考虑应用软件服务器,这是不对的。应用软件服务器(J2EE环境及网络服务器)的的整合也将会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

  将检测/开发环境排除在合并范围之外

  开发和检测环境通常是导致硬件和软件无计划扩展问题的罪魁祸首。因为不是面向用户,所以此它们对工作量问题也是最不敏感的。在很多情况下,特定数量的数据库服务器可以在不影响利用率或生产力的情况下进行合并。

  没能深入考虑财务利润和变动对ROI的影响

  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合并的财务效果。比如,因为合并的数据库服务器易于操作,所以节约费用的效果明显。而因为时间和人力耗费过多,需要特定检测的复杂应用软件的整合可能会导致投资回报为零。因此,要确保你选择的目标是正确的。

  来源:51cto

页面功能 【打印】 【关闭】 【我有话说
延伸阅读
这个不显示的层是用来处理IE粑粑情况的,如果没有这个层IE里就会多出来一行字

 要 闻

热点新闻
建设快车道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1994-2008 CERNIC,CERNET 京ICP备020072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