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专题 > 节日专题 > 五四青年节
写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青春从铭记校训起步
2015-05-04  新华网  

字体大小:

青春,从铭记我们的校训起步

——写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

  新华网北京5月3日电(记者许晓青 李云路 韩淼)96年前,浩浩荡荡的“五四”爱国运动激荡中华大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风起云涌。从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到清华大学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中国的大学纷纷以极具历史担当的箴言警句为校训,作为引领大学生和青年的精神航标。

  去年五四,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处着眼,进一步提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与高等学府的校训相映照,对大学生和广大青年提出殷切期望。一年后,新华社记者重访北大等知名学府,在温故知新中,感知中国青年与时俱进的青春脉动。

  求实

  “五四”青年节,也是“五四”发源地北京大学的校庆日。对在燕园度过近7年时光的赵晓航来说,今年“五四”非同寻常:她即将完成学业,按惯例毕业典礼那天,北大毕业生都要唱起《燕园情》——“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蔡元培先生当年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鼓励年轻人通过理性的思辨,接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责任担当,”赵晓航说,“这不会流于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从书斋到社会的实践中得出。”

  1898年,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时,曾将“为之则易,不为则难”作为校训。在上海,几乎诞生于相同时代背景下的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也将“求实学、务实业”作为办学宗旨。

  观察人士发现,令几代中国青年难忘的那些校训箴言,皆与时代脉搏呼应,始终关照现实。起于抗战烽火之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将校训明定为“刚毅坚卓”。诞生于1958年、见证新中国建设高潮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将“红专并进,理实交融”作为校训,让激情燃烧的岁月照进现实。

  今天,海峡两岸的清华大学都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这八个字取自《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同时又高扬了五四精神,”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回忆,清华八字校训无论是在抗战的艰苦卓绝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研制“两弹一星”的漫长攻关时期,勇于冲锋陷阵的清华人,都是校训的最生动体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校训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中国高等学府中普遍把青年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担当放在首位,目的在于培养更多有为青年,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服务,为人类的进步服务。

  “这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在民族危难和救亡中诞生,在民族复兴之路上逐步发展,有着紧密关联。”他说。

  一份对100多所中国高等学府校训的统计显示,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是“求实”,其次是“创新”、“博学”、“厚德”,一个‘实’字始终贯穿于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的校训之中。

  “‘求实’的本质包含着多重含义——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实践观,它既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又与当代中国的现实密切结合。”全国共青团青年研究工作基地专家、复旦大学副教授郑长忠分析,从五四到改革开放,再到习总书记提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都离不开“实”字,没有了“实”,青年很难肩负起历史重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新时代,总书记这样寄望青年
· 五四青年节:听青年科技工作者说说心里话
· 写在"五四"青年节之际:书写奋斗青春的时代篇章
· 五四青年节,你是怎样过的?
· 你真的在过五四青年节吗?
· 中国各地青年多种活动庆祝五四青年节
· 李克强勉励清华学子:青年创业创新国家朝气蓬勃
· 李源潮在"传播青春正能量"优秀青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五四青年节:总书记和青年们爱聊些啥?
· 习近平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讲话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