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4-06-11

长江大学等发现超级杂交稻产量差距主因

  近日从长江大学传来消息,该校楚天学者马国辉研究员主持,长江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超级杂交稻抗逆稳产节氮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成功突破多项超级杂交稻在平原栽培的关键技术,有力促进了超级杂交稻的健康发展和水稻总产的稳步增加。该项成果被以谢华安院士为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定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针对超级杂交稻生产上氮肥用量大、秆高易倒伏,不同生产、生态条件下产量差距大和花期易遭遇高温危害等技术难题,课题组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超级杂交稻产量差距、高温热害、节氮高效和抗倒伏等进行了研究。探明了光辐射利用率是造成超级杂交稻产量差距的主要原因,高氮肥会造成太阳辐射利用率的降低等原理以及高温危害下超级杂交水稻受害的特征参数。集成了物化调控技术,创立了以“品种高效、增苗减氮、肥料缓控、以水调肥、氮肥后移”为核心的超级杂交稻节氮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2010—2013年,该成果连续4年在南方稻区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3058.9万亩,累计新增稻谷86160.6万公斤,节约成本75229.9万元,新增产值约28.89亿元,生产过程中减少氮磷等营养排放20%以上,氮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

  据该课题组成员、长江大学农学院教授田小海介绍,我国水稻主产区在平原,其超级稻平均亩产一直以来与山区相比有相当差距。该研究解决了超级杂交稻在平原栽培中的重大关键问题,平均亩产有了大幅提高。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