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灾区生态修复是个长久的过程[图文]
地震之后,保护区大门前原本平坦的道路已经消失
尊重自然规律
“在生态恢复重建中,应当尊重自然规律,以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为主,人工生态建设为辅。”欧阳志云说。
地震及其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被地震破坏的生态系统超过12万公顷。
而地震灾区也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频发,岷江干旱河谷植被退化严重。
“地震后已过了一年,现在做的最多的是设施的建设,植被恢复是下一步的过程。应该采取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结合的手段。”欧阳志云说。
而恢复到和原来一样,是不容易的。“自然修复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高,生态的服务功能强,在水土保持等方面还是自然修复效果好。但也要有人工修复的辅助,因为在大植被的形成上,人工修复更快一些。”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王根绪也与欧阳志云持同样的观点。
人工修复更多的是用在与人的生产、生活非常密切的地方,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当地恢复重建的方方面面。
“人工修复的手段一方面是植树造林,还有通过工程的措施固定和清理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生态破坏的地方,比如在交通道路两旁、居民点周围松动的岩石等还得靠人工的力量清除。但涉及到涵养水源等,最好还是自然修复。”欧阳志云说。
而地震灾区的生态何时能恢复到从前的水平?
“从时间上面很难说,要看指标是什么。比如是看植被覆盖度还是生态功能,但从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的方式上说,应该没有太大的时间上的差别,如果从生态功能的角度上,自然恢复还快一些。”欧阳志云说。
今年3月,欧阳志云也再次到了震区考察。“近距离看有些地方开始长草了,但远处看还是不行,草本植物生长起来还是很快的,但也有一个问题,表土非常松,下雨就会被冲走了,人工修复也是不能完成这个难题的,这还会有好几年的过程。”
欧阳志云也建议,在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区应当明确为禁止建设区,在重要水源涵养区和重要土壤保持区应当作为限制建设区,防止恢复重建造成新的生态破坏,以及预防次生地质灾后造成新的损失。
“在适宜建设区,要以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为基础,确定合理的重建规模、重建方式和产业发展方向与布局。”欧阳志云说。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