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王立彬  新华社  发布时间:2009-05-12

新华时评:推进我国“入地”工程 科学防灾减灾

  汶川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国家重点工程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公布一系列重大发现,揭示出北川——映秀断裂带那场惨绝人寰的地壳运动初步模型。实践证明,推进我国“入地”工程,对科学防灾减灾,特别是对我国这样地震多发国家防灾减灾极其重要。

  地质学家认为,历史上预测地震的主要困难之一,是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深部探测水平落后是我国地学研究水平、资源探测技术、灾害预报能力落后的重要原因。

  汶川大地震后不久,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专家就提出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建议,党中央、国务院迅速批准实施。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地震发生后,通过科学钻探研究地震断裂和地震机理,是世界上最快回应大地震的科学钻探工程。

  预测地震另一大困难,是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大地震是一种稀少事件,限制了作为观测科学的地震学的发展。正因如此,罕见大地震是地震科学突破的重大契机。中国地质调查局最新数据表明,截至5月10日,一号孔钻进孔深741.5米,实物样品初步揭示出北川——映秀断裂带的规模,585米深处厚20米的断层泥,是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隆升的最好纪录。

  推动地质地震科学研究,不仅要重建汶川大地震模型,而且要探索这一举世闻名地震断裂带的周期规律性。数据显示,通过钻探,在720米深度内相关岩心发现20余条形状不同、规模不等的古地震断裂带,为地震活动周期提供了科学证据。项目实施以来,通过对3000多次余震的监测以及钻探流体监测,初步发现氦、甲烷和氡流体异常与余震有密切关系,为研究地震与流体异常关系提供了有效依据。

  汶川地震是一场巨大灾难,而从地震学角度认真总结、研究,也可以成为一笔宝贵财富,有助于地震科研工作者在地震预报、震害防御、工程地震、组织管理、地震基础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