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义:正癌第一人 热血仁心度苍生
当时,治疗白血病有两条研究途径可循。一是化疗,杀死白血病细胞,这种方法会杀死大量的健康细胞;另一途径是诱导分化,将恶性的白血病细胞转变为良性细胞。
他在文献中查阅到,以色列科学家证明白血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逆转,分化成熟为正常细胞,同时,国外学者也曾用一种维甲酸的分化诱导剂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两种火花碰撞,王振义确立了自己用力的方向。
当时,国际上使用的是维甲酸的一种同分异构体13顺式维甲酸,但仅仅在个别病人身上应用有效,此后一直未获突破,很多人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几乎要失去信心。
王振义却坚定了这个研究方向。但由于上海的药厂只能合成出另一种同分异构体全反式维甲酸,王振义只好“将错就错”,用它来做体外实验。
没想到歪打正着却带来惊喜。小静如今健康快乐地生活着,那个在她曾经脆弱的生命中犹如天使般出现的王医生,是她一生感激的人。
以后,这种疗法开始在临床上全面使用,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目前,联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砷剂及化疗,APL患者的5年存活率已高达95%,成为第一种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
“我这一生中,病人是第一位,其他都是次要的”
因为发现不少口腔病患者小手术后出血不止,一般止血疗法无效,王振义开始止血与凝血研究,并由此开拓了我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研究领域。
看着介绍自己成就的专题片,老人的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像是在听别人的故事,甚至有一度,我以为他睡着了。但是在介绍小静时,他露出了一丝浅浅的笑。
王振义曾经说,无论是在美国登上国会图书馆气势恢宏的凯特林癌症研究大奖领奖台,抑或是荣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科技功臣等奖项,他每次都十分激动、感慨。“但说句心里话,比起小静康复时的惊喜,这些实在差了好大一截呢。”
确实,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没有什么勋章能比病人的康复更令他荣耀。
“对于我自己,只有一点我敢说,我这一生中,病人是第一位,其他都是次要的。”王振义说。
因为发现不少口腔病患者小手术后出血不止,一般止血疗法无效,他开始止血与凝血研究,并由此开拓了我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研究领域,在国内首先确立血友病的检测和诊断方法;提纯出了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并制成抗血清,应用于临床,推动了我国血管性血友病等方面的研究。
他说:“医生是最能体现仁爱的一个职业,你付出爱,就会得到爱。”
30多年前,一个9岁的男孩昏迷在医院,似中风症状,却不明其因。王振义没有放弃,他在急诊室思考许久,终于在男孩脚上不起眼处,发现了出血引起的并发症,迅即抢救。长大了的男孩在袜厂工作,几年前,辗转找到王振义的男孩父母给他带来几双袜子。普普通通的袜子,他至今不舍得穿。
1996年,王振义因荣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得到100万元人民币的可观奖金。有人建议他用奖金建立“王振义基金会”,他回答:“我还是坚持两年前获得凯特林医学奖后的做法,不要叫‘王振义基金会’。我只是想以我绵薄的力量,培养更多医学事业的接班人,为白血病和癌症患者造福。”
“其实,我这一辈子就是在和另一个‘自己’斗争,我也爱钱、虚荣,但我始终想,只要我做的工作对病人有帮助,在什么位置、留下什么名字也就不重要了。”老人说,“人要同自己的欲望和功利斗争,这就是教育的功能。”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