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神话”破灭再反思
代表全球IT新经济融资风向标的纳斯达克股指,自最高点5068.62点下滑至2002年12月31日的1335.51点,已跌去七成多。一年多来,全球最大市值公司的市值由近5000亿美元下滑至2600多亿美元,缩水四成多。伴随IT产业的萎缩,网络公司大兴裁员、倒闭、兼并之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事实表明,世界经济对于“互联网信息服务”(ICP)这一桌免费的午餐,最终以消化不良、拉稀不止为代价。
推动世界经济全面增长的新技术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比如蒸汽机的发明;另一种是可以提供一种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全新消费品,比如电视机、轿车等。以网络和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同时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信息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网络信息”本身又是一种全新的消费品,那么,为什么以网络革命推动的新经济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迅速衰落了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找到一种“消费品”的收费模式。比如,如果满大街跑的奔驰轿车可以免费“下载”,那么,地处“大西北”的德国经济恐怕还要糟糕,也许只能喝西北风了。也就是说,对于“网络信息”这一产品的消费市场而言,存在“市场失灵”:在一定的程度上,它是作为“公共品”向人们提供的,但是,它又必须以市场的方式进行生产。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分析IT产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在开始,由于386电脑和光纤、服务器等物件尚不可免费“下载”,必须付出白花花的银子才能到手,所以,这些银子和票子推动着新经济一路飙升。到后来,人们架上服务器、联上宽带终端,准备开始卖票时,才发现这个剧院别说院墙,连个栅栏门也没有。
我们不是说建一道网络收费的“院墙”就不需要成本和资源投入,也不是说这样人们会更方便,而是说,如果不建这道“院墙”,就会使“生产”和经济增长失去动力,最终必然减少消费者的选择机会、降低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
具体到收费模式,可以由政府出面成立一个部门,以“租金”的形式将网络信息费和上网电话费(或光纤费)捆绑在一起,比如,每个互联网用户每月收费30元,然后,再由这个部门按信息量或登陆时间等指标分配给信息提供商。信息提供商按所提供信息的性质,分别注册为新闻类、娱乐类、服务类或学术研究类等类别的商业网站,如新浪网,首先注册为新闻类商业网站,然后,再按网站的性质和信息流量的大小进行收入分配。大众化媒体的费率自然要低一些,专业媒体的费率可以高一些。这些费率的制定由管理部门定期召开听证会,不断地进行调整,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截至2002年9月底,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5435万,上网计算机已达2056万台,IDC日前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未来几年,互联网的使用仍将呈爆炸式增长的态势。因此,一旦收费模式得以确立,必将拉动新一轮的IT增长浪潮,这对于目前偏冷的世界经济,会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
以中国市场的庞大,可以自行进行收费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不必事事因循别人的脚步。这“第一口螃蟹”也许会鲜美可口。
规则和秩序相对于自由和方便,从来都是剑锋的两面,顾此失彼都不是最佳选择。因此,我们的制度建设应该尽量去弥补市场失灵条件下的“真空地带”。“收费”虽然是人们不乐意接受的,却可以增加经济运行的效率,反过来增加大多数人的福利水平。这就是由“微观思维”到“宏观思维”转变过程中价值取向的转变。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