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求是 陈奎元    发布时间:2009-09-07

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60年的成就与启示

  认真总结和学习60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经验

  60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表明中国在社会科学领域升起了自己的旗帜。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显现出根深叶茂的繁荣景象,同时积累了非常可贵的经验。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和理想,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中央一贯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决不是教条式地搬用,或者脱离实际地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去作抽象推论,或者用它的个别结论去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而是要深刻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善于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走自己的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反对各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以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为中心,进行理论研究与创新。

  全面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指南。实践证明,要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必须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和创新,允许不同观点、不同学派进行讨论和争鸣,提倡充分说理的批评与反批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党和国家的大局息息相关,学术研究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统一,必须自觉地维护而不是干扰安定团结的大局,必须坚持而不是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归根到底是为科技文化的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在实践的基础上参与理论创新,探索新领域,创立新学说,以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促进国家的兴旺发达。

  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我们党在历史上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熏陶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深入实际,联系群众,作群众利益的代言人。如果脱离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凭一点书本材料和便利的工具去构筑自以为是的“理论体系”,或者改头换面,变相抄袭,人云亦云,这样的所谓“研究”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胡锦涛同志指出:“理论研究只有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这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根本要求,也为广大社科工作者的自身建设指明了方向。

  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理论成果。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的文明成果,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于中国古代和外国的东西,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切照搬都不是科学的态度。近些年来,理论学术界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有值得关注的倾向:一种倾向是对某种传统文化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例如把在封建社会具有独尊地位的儒家学派变成宗教,把儒家伦理思想奉为代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另一种倾向是对西方思想理论照抄照搬,甚至企图把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和社会政治制度全盘照搬到中国来。这两种倾向都要不得。对于中国古代和当代世界理论文化的学习和借鉴,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要为创新和发展我们自己的理论服务。

  加强和改进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核心领导力量和坚强的政治保证。在西强我弱的世界格局中,在敌对势力不停顿地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背景下,在国内日新月异的改革进程中,只有牢牢坚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正确领导,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才能健康发展。削弱党的思想领导,放任指导思想多元化,就会产生思想混乱,甚至导致严重的社会动乱。60年来的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发展繁荣的局面。对哲学社会科学加强领导,不是要压制学术民主和独立思维,而是要在加强政治意识和组织领导的同时,支持思想解放,自主创新。全党上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双百”方针,才能有力地推进改革创新,形成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当今世界和中国都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垮了单极世界的罗网,促进世界多极化正在成为全人类的现实选择。面对深刻急剧的变化,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重温列宁的一段话。他在20世纪初讲道:形势变化“极其剧烈的震动,这就自然而然地、不可避免地要产生‘重新估计一切价值’,重新研究各种基本问题,重新注意理论”。(《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281页)眼下正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冷静观察世界、重新审视各种理论的时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应当乘此时机进一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开创自主创新的新局面。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表明,历史并不青睐单极世界。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喧嚣一时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和政治主张并不是“终极”真理,更不能作为中国意识形态和改革发展的取向。60年来中国的强盛与进步,30年来改革发展的成就,不是西化的成果,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在当代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这是根本的立场,也是不可动摇的方向。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途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总结改革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深切理解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对古典的和当代的各种经济、社会理论的一次大检验,也是对当代各种社会制度的一次大检验。深入研究这场危机的性质和原因,可以更加透彻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信念,从而更加自觉地把握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福中国人民作出有效的努力。

  解放思想,自主创新,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党中央提出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吸收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就必须有自己的根基、自己的灵魂和自己的风格,而不是自暴自弃,甘做他人的附庸。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成果应当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厚重的民族精神,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相结合,牢固地树立自己的核心价值和话语体系。必须以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独立自主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放眼世界,自信自强,积极跻身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的行列。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的分量、思维成熟的程度和对人类社会探索的广度深度。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有强项也有弱项,既不应盲目自大,也不应妄自菲薄。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拥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世界文明史和21世纪的发展进程中独树一帜。我们不拒绝接受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也决不贬低自己的信仰、决不鄙薄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和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百家争鸣,善于在同各种学派的对话交流中取长补短,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增强在国际学术中的话语权,真正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

  出人才,出成果,建立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60年来,一代接一代的学者殚精竭虑,构建起了中国社会科学的殿堂,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学贯中西、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中国社会科学前景光明之所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对历史机遇,理应自强素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在增强实践能力上下功夫,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做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当今时代,是应该产生也能够产生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要努力营造产生学术领军人物和学术大师的良好环境,形成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

  抚今追昔,我们为新中国60年的辉煌成就而感到骄傲。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曾豪迈地宣告:“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345页)60年来,这个豪言壮语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认清使命,抓住机遇,发奋进取,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