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专题 > 聚焦两会 > 2008年两会教育话题 > 热点关注
人大代表热议:保障农村教师待遇就是改善民生
2008-03-10  中国教育报  余冠仕;柴葳

字体大小:

  两会聚焦

  保障农村教师待遇就是改善民生

  ——人大代表热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补贴制度。”3月5日,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掷地有声而又温暖人心,把2008年春的讯息传到广大农村教师身边。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关键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农村教师约有600万人,采用何种措施提高他们的待遇,以什么样的制度保障他们的发展,引起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

  人大代表、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

  教师生活改善了,队伍稳定了,受益的是农村孩子

  要谈教育话题,第一个重点就是农村教师待遇问题。

  刚刚过去的2007年,重庆市在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上的一系列重大措施抓住了国人的眼球: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将1万名农村代课人员转为在编教师!专项安排转移支付资金6.8亿元,为农村教师每人每月平均补助300元,比2006年提高了一倍!

  受益的农村教师会用特殊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谢意。今年春节的时候,一些从没和我见过面的农村教师特意给我寄来腊肉,这让我很感动!通过他们的举动我知道,我们没有说空话套话,而是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

  2006年,西部地区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这一重大举措对切实提高农村的办学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改革与发展总会伴随着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就包括农村教师的津补贴。一段时间以来,教师津补贴多是从学生交的服务费中划出一部分发放,但新机制实施后,学校不能再收取服务费,农村教师的津补贴一下子少了几百元。

  十几万农村教师收入降低,生活受到影响,这是一个民生问题!民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具体人群的切身利益上。其一,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农村教师的生活保障本身就是一个民生问题,收入太低对农村教师不公平;其二,农村教师生活改善了,队伍稳定了,他们教学的积极性也会提高,教学质量也会提升,最终受益的还是广大农村孩子,能够接受良好教育。

  教育的改革发展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对于像农村教师待遇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就不能靠一般方法去解决,而是要用创新的思路去很务实地化解!这个思路就是要真正树立国家财政的概念,如果确实应该予以解决的,财政就要考虑保证供给,提高教育的经费保障水平。

  由于我分管教育和财政,所以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有着独特优势:既能保证预算内资金的“三个增长”,又能在预算外资金中也考虑到教育的一份;既能保证财政预算的教育经费,又能在增收部分考虑到教育占的比例。从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看,重庆市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相比,高出4.29个百分点,排在全国前列。当然,我不会利用我主管教育和财政的便利“以权谋私”,我也是把教育放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去统筹考虑、配置资源,让教育应有的投入没有落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农村教师的津补贴明确提出来,要完善制度加以解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做到了主动出击,也提高了我们创新思路解决教育难题的积极性。

  人大代表、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

  教师待遇要保障,津补贴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儿

  在河南有个说法,教师待遇要保障,教师津补贴发放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儿,晚解决不如早解决!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首先要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才能谈得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稳定的关键是解决好教师待遇的保障机制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形势下,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无非是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相对于硬件的改善,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的软件提升更具全局意义,难度也更大。去年河南省政府投资6亿元实施的“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配置工程”,原计划两年完成,结果只用不到11个月就全部配套完成,2.46万所学校的748万名学生受益。

  相对于硬件条件改善效果的立竿见影,在软件方面要投入更大的气力。要解决城乡教育的差距问题,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首先要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待遇保障入手。

  从2002年河南省教师工资发放全部纳入县级财政统一预算、统一管理开始,河南省在全国较早解决了教师工资拖欠截留问题,实现了农村教师国发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去年,河南省在公务员工资改革时出台了一项政策,教师的津补贴与公务员津补贴一并发放,由省、市、县各级财政共同负担。

  “一并发放”,这看上去很简单的几个字,却是个很了不起的举措!今年春节前,我去河南周口的商水县调研时,发现那里的教师津补贴达到了230元的标准,超出当地公务员200元的平均水平。以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保障只是国发工资这部分,至于教师的津补贴、福利发放,条件好的就多发一点,不好的就少发或不发,没有任何保障,“中秋节发点苹果,过年发点食用油”几乎是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福利的全部。

  即使是在河南这种教师待遇解决得比较好的地区,不同区域教师津补贴的差距还是不小,建议国家能出台全国统一的教师工资和津补贴标准。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河南的农村教师津补贴多的300多元,最少的只有90元,和城市学校的差距更大。所以我建议,打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界限,将教师纳入公务员序列,根据职称、工龄获得同等的待遇。

  人大代表、湖北省五峰县教育局副局长张琼:

  解决“三个坛子两个盖”难题,关键是要建立“造血”机制

  听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内容,我感到很欣慰。

  在来北京参加“两会”之前,我对一些贫困县、市进行了调研。我发现,这些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在谋划发展中面临着人才资源流失的困境,而高水平师资的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与发达地区相比,民族贫困地区在待遇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都存在较大落差,一些较高水平的教师投身到周边相对发达、待遇较好的地区,形成人才流动的“洼地”:发达地区人才济济,民族贫困县、市人才短缺,出现“三个坛子两个盖”的局面。

  资料显示,五峰县财政收入每年约7000万元,有相当大一部分安排给教师工资,要再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师津补贴、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力不从心。由此可见,优秀教师单向流动问题单纯靠地方解决确实有些困难。

  针对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教师队伍所面临的尴尬现状,我建议,加强贫困地区人才供给的“造血”机制,以法规形式帮助这些地区应对人才紧缺的困难局面:

  ——当前要切实贯彻义务教育法,切实保障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尤其是对边远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提高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标准,建立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住房公积金制度和医疗卫生保障制度,解决教师住房难、就医难等问题,使那些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扎根农村。

  ——建立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现行山区津贴和民族津贴标准较低,不能形成磁性效应。要设立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特聘岗位,使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津贴额度高出全国教师平均水平的50%左右,这部分资金由中央财政予以补助,以确保这部分津贴能够按时足额发放,使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岗位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此外,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讲,流入优秀教师的学校或企事业单位,仅仅支付给教师个人的报酬是不够的,还应该向流出地区和学校提供一定份额的经济补偿或其他援助,用于流出单位培训、聘用新的替代性的专业技术人才。这有点类似运动员流动实行的转会制。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六条规定,中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企业家期待怎样的城镇化:2014两会百名企业家调查解读
· 两会采访村官代表 谈新时期农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 31名人大代表两会联名提交议案:为解救困境儿童修法
· 两会代表热议高考改革:怎样的高考不负十年寒窗
· 王平: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回不去家乡是悲剧
· 两会热点:建议尽快建立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
· 两会:企业家们的热点教育提案
· 两会代表委员:自主招生裁量权越大 腐败越大
· 两会代表委员谈就近入学新政:好政策如何落实
· 娘毛先:建议将藏药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列入全国序列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公报显示:幼儿园在...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问答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
·2012年数据:全国在...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