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

At Tsinghua:创意来源于开放

www.edu.cn    《中国教育网络》  2014-11-05  字体:  

  从关注网络到关注应用

  要么一片寂静,要么讨论热烈。这就是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无线与移动网络技术研究室给人的感觉。这间实验室里到处都是年轻的面孔,在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0 多岁的团队中,除了3~4 位教师以外,其他成员都是在校的研究生。

  实验室成立于多年前,早期主要专注于无线网络硬件方面的研究,对前沿技术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就在2006 年,无线网络建设刚在大学兴起,他们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和翻译NSF 下属的GENI 组织发布的一份对未来无线网络的预测。几十页的白皮书对未来无线网的发展进行了如今看来简直是石破天惊般的预测。现在无线已经遍布校园,在清华大学几乎任何一个角落里,师生都能打开Wi-Fi 联网。在移动互联网来临之前,他们好像就一直在等待一种机会:将校园中的人、移动网络、生活结合在一起。而智能终端的井喷式发展最终彻底打开了通过移动应用的大门,让行业的生态环境迅速发生改变。无线与移动网络技术研究室也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地成长,除了专注于无线网络的核心技术也同时探索无线网络应用的未来。

  位置是移动的灵魂

  2012 年底,国外知名大学的移动平台才刚刚拉开帷幕的时候,清华大学无线与移动网络技术研究室就开始了行动。他们研究了国外知名大学如iStanford,MIT Mobile Web 等移动平台,他们发现,即便是这些全球一流大学的移动平台,那时候移植仍然是主流。研发团队借鉴了这些大学的黄页、地图等功能,但是有更深远的目标:不复制,寻找那些可以真正切入移动灵魂的应用。团队负责人李贺武很笃定,“如果仅仅是应用移植,那我们根本没有做下去的必要。”

  “移动”的灵魂是什么呢?李贺武当时认定是位置。“移动终端随身携带,与传统电脑最大的不同就是:你在哪里,它就在哪里。它可以回答‘我在哪里?我周围有谁?’这些重要的问题。”

  之后,At Tsinghua 上线班车,地图,Wi-Fi 认证等功能。他们在位置服务中做了最多尝试。在“Wi-Fi 认证”中,他们把用户所处的位置跟地图进行了结合。随之,在这个基础上改造,把人和位置结合起来。比如校车信息,原来只是静态地告诉用户班车信息,后来把“人”的因素给加进来。通过班车上内置的传感器,师生可以直观看到校车离他们有多远。这个应用让学生很开心,以前大冬天都需要提前在校车经过地等待,错过一辆车可能要等很久。现在身在宿舍和教学楼就可以目测校车的距离。原来课表也是静态的,后来他们把课表和教室也关联起来,以方便学生寻找空闲教室。他们提出把一个个手机当成是一个个用户,这样,通过手机所在的位置就可以得出教室的空余资源情况。最初,因为拥有智能手机的学生只占到一半左右,所以数据并非准确。但团队认为,未来一定是智能手机的天下,所以无需考虑太多现状。这也正如QQ2013 版上线时,因为没有隐身状态而受到批评,QQ 公司解释说,因为未来QQ 将是出现于用户手机上而非仅是电脑,所以,假设永远在线。At Tsinghua 团队也对未来做了一个判断。事实上,仅仅1 年之后,也就是2013 年底,清华大学的智能手机在学生中已经达到90% 的比例。

  李贺武提到,团队在开发位置服务的时候以三部曲作为理念:第一,知道当前位置;第二,知道过去去过地方的信息;第三,结合位置的信息推送。“我们关注的是,在一个位置服务里,如何更好地体现出校园的特色,从而把技术更好地结合进来。”

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1994-2014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27 文网文[2008]228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