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底,一家力争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揭牌成立。原国务委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前主任戴秉国任名誉院长,人大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任院长。

业内专家称,智库在中国迎来发展的最好时期。十八届三中会会就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据权威机构统计,中国智库数量已达426家,仅次于美国。全球100家顶级智库中,中国占六席。
智库蓬勃发展,竞争时代随之而来。尤其是大量民间智库应运而生,让官方智库感受到压力。已有官方智库表示进行着史无前例的改革,直面竞争。
为何要改革
第一次向自己“开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中心)直接为中央决策提供服务,名列世界智库百强,无疑是官方智库“第一梯队”的代表。眼下,国研中心正在酝酿一次史无前例的内部改革,国研中心一位资深研究员说,面对已经到来的智库竞争,国研中心正准备向自己“开刀”。
同样向自己“开刀”的还有全国各地的社科院。据新京报记者统计,三中全会后,上海、四川、江苏、甘肃、湖南等近10家省级社科院,均传出内部改革的声音。社科院系统的“龙头老大”中国社科院,内部改革开始的更早,2011年就已启动创新工程,其中一项重要改革措施也是人员管理和激励机制改革。
在国研中心这名研究员和某直辖市社科院部门负责人张震(化名)看来,官方智库改革“动力”,主要源于智库的大发展和竞争时代的到来。“民间智库成长很快,国际智库也在跟我们‘抢生意’。说生死关头不准确,但如果不改革,极有可能边缘化,甚至出局”,张震说。
给张震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三中全会引发的智库方案竞争中,民间智库显示出影响决策的实力不容小视。
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看来,民间智库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在与官方智库的竞争中,话语权越来越大。
除了民间智库,在我国日益活跃的一些国际智库,也让官方智库感受到了压力。“那些影响力大的民间智库,参与的多是国家决策,对我们这些地方社科院造成的压力还不太大。但是,一些国外商业机构经常跟我们‘抢生意’。”张震说。
以全球著名智库兰德公司为例,最近几年,先后承接了天津滨海新区远景规划、广州知识城战略规划等项目,并为海南提出了改组财政系统、改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