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各国大学开学的迎新文化:尊重传统 拥抱新生
2013-09-03    新华网-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暑期结束,大学校园迎来新一批学生。大学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人生的全新阶段。迈入校门前的兴奋、忐忑,如何疏导为拥抱新生活的动力和勇气?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高校有哪些独特的迎新文化?形式各异的迎新活动,折射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也饱含四海皆有的人文关怀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也是文化的熔炉。对即将走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入学仪式意味着人生将从此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锻造过程。

  每一所大学都是一个文化传播场所,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其中既有相同的元素,也一定会有不同之处。校园文化因传统、地域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丰富多彩。对独特校园文化的追求和培育,总会让一些学校走在前面。本报记者采写的这几所大学的新生入校活动,就让我们由此看到了不同国家不同大学的校园文化。

  英国的牛津大学更重视以一种尊重传统的方式来迎接新生,让新生在入校之初就会产生名校的荣誉感。而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给家长上心理咨询课,让家长和学生一起,伴随着其独特的校园文化而“共同成长”。日本大学开学仪式上各学生社团拼抢新生,则让人们看到了日本大学中社团活动激烈竞争的一面……正是因为这些鲜明突出的文化特点,构成了一所大学校园文化中的重要因素。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其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能否创造一种亲近感和归属感,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做人,如何用自己坚实的努力和创新去实现人生的目标。

  大学是老师的,更是学生的。从走进校门到几年后身穿学位服参加毕业庆典,每一位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适应者,也会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营造者。适应不同的校园文化,对新生来说是入校后必须面对的第一个挑战。但从大学教育作为“从学校到社会的最后一座桥梁”的职能来看,能否更主动、更积极地融入校园文化,为其增光添彩,可能才是挑战的关键所在。

  曾经担任过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的亨利·罗索夫斯基在《美国校园文化》一书中这样写道,“你已经决定要进哈佛,作为一名新生,在一个10月下午,你漫步在查尔斯河畔。你的左手被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握着,她正向你讲解宇宙起源方面的最新理论。你的右臂拥着我们一位和蔼可亲的英语教授的肩膀,他曾获三次普利策奖……好了,醒过来吧!这绝不是一幅真实的图画。”

  像哈佛这样的名校,一定会带给新生值得夸耀的荣誉感,但进入名校,绝非意味着就此可以轻松地与那些世界级大师同行。罗索夫斯基还说过,每一位新生进校时,都会听校长像某种汽车的经销商一样在迎新仪式上发表类似的演讲:“感谢你选择了我们品牌的汽车,我们相信你会为买了它而高兴”。但对新生们而言,总是在激动的仪式过后,才是真正了解“这部汽车”的开始。

  对那些游学海外的学子来说,融入新环境需要面对双重“文化震荡”的心理考验。一是从家庭氛围进入大学氛围,二是从故乡到异国。学会独立生活,保持积极向上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对于平稳而较快地度过震荡期尤为重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的学习与跨文化交流沟通日益紧密联系。优秀的学生既是本土的也是国际的。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生存、成长能力,决定着知识接受的厚度和人生道路的宽度。尽快适应不同文化环境,提高包括语言在内的交往能力,还需要更主动地与所在国同学交流,积极参加校园活动,结识更多异国学友。知识汲取的乐趣来自于书本,也来自于见识,最能培育成长的养分,往往会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 (丁 刚)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大学开学必带装备
· 大学陆续开学 新生不爱“超钱”消费
· 高校开学 学生家长也患上“焦虑症”
· 开学在即 准新生们纷纷网上发帖了解大学生活
· 18天骑行千余公里 江西一大学新生骑行赴校报道
· 他山之石:美国式点名-大学开学第一课
· 杜玉波在辽宁调研检查学校秋季开学工作
· 全国各地高校“温馨迎新”2011级新生陆续报到
· 天职师大把宣讲"七一"讲话精神作为开学第一课
· 西湖大学 | 施一公:大学必须保护每一位科学探索者的好奇心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