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大学生中国文化符号观调查:汉语汉字最具代表性
2011-01-14    解放日报

字体大小:

  在校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文化认同的精英群体和未来文化建设中坚力量,他们对本国文化符号和外国文化符号的体验和认同,会影响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自我认同及外向型传播效果。

  让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都能切实感受到中国现当代文化的世界普遍性所自然携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他可以不走你的路,但又由衷地信服你的路风光迷人,是世间同样吸引人的多条通往人生尊严和幸福的道路之一。

  主持人:记者 柳田

  嘉宾:王一川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柳田:最近发布的《大学生中国文化符号观调查报告》显示,“汉语/汉字”成为大学生心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从前十位的排名上看,有七个是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三个是当代政治文化概念。这样的结果透露出什么信号?可以说这个结果是在预料之内的吗?

  王一川:所谓“中国文化符号”,就是能代表中国文化及其显豁特征的一系列凝练、突出而具高度影响力的象征形式系统。文化软实力正是通过一系列文化符号表现出来的。通过文化符号来把握、感知中国形象,进而为文化软实力提供可参照的样本,不失为考查中国文化软实力状况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在校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文化认同的精英群体和未来文化建设中坚力量,他们对本国文化符号和外国文化符号的体验和认同,会影响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自我认同及外向型传播效果。坦率地说,我们之前颇为担心的是,当代大学生处在多元价值观并存和冲突的时代,他们是听凭自己的个体感性还是能够做出理性的选择?调查结果表明,这批大学生对当代核心价值体系有高度的理性自觉。大学生对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中医、故宫、兵马俑所代表的我国古典文化传统重视和热爱,对五星红旗、毛泽东和邓小平所代表的中国现当代政治文化予以认同,这都是令人欣慰的。

  柳田:“最具代表性”和“最具推广价值”还存在很大差异。大学生认同度较高的、具有世界推广价值的中国核心文化符号,又是什么呢?

  王一川:大学生选择的可以向国外推广的前十大中国文化符号依次是:孔子、汉语/汉字、中医、书法、功夫、中餐、京剧、长城、古典诗词、茶。我们的样本有将近2000人,可第一位“孔子”仅有700票,不到一半,第十位“茶”更是只有300票。可见,即使是“最具推广价值的中国文化符号”的前十项,也都是低票入选,可以说票数是十分分散的。

  这些中国文化符号从文化来源看,都是来自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而非中国现当代文化传统,更非当前倡导的代表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当代文化符号。中国古代文化符号确实具有魅力和作用,但光靠它们就能够向世界展示完整而充满活力的中国吗?这使我们认识到,在当代青少年中加强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化符号的推广工作,是多么迫切。

  柳田: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为什么当下的流行文化没能转化成中国 “最具推广价值的文化符号”,您认为这个 “错位”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王一川:当代大学生确实成了需要我们重新去认识和研究的新群体了。他们可能在感性上热烈地喜好某些当代流行文化符号,但同时又可以在理性上认同另一些文化符号如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一方面感性、开放、趋时,具有追新入时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又理性、守成、稳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建设意向。

  我们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日常感性喜好与理性的文化价值认同,似乎可以相互分离、分立和共生,从而在个体人格上呈现出一种特殊的二元构造——即入时需求与责任意向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共生。例如,大学生本来较少接触京剧、中药、刺绣等古代文化遗产,而且他们自己未必喜欢它们。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选中国文化符号时颇富理性地选择了它们,而此时,他们自己的日常感性喜好则被暂时隐匿或干脆放弃。

  20世纪80年代在校大学生群体,往往具有另一种情形:我们那时的日常感性喜好与我们的理性文化价值认同是大体一致的。因为那时的生活状况总体上还是一元化的,还没有出现今天全球化加剧时代古今中外多元价值观相互并存的复杂状况。这是一种令人深思的有趣的代际比较。

  如果说,80年代大学生具有一种固体型文化人格,就是表露在外的言谈举止与内心理想之间可以大体稳固而一致,宛如明确、坚固而沉稳的固体物质;那么,当代大学生则具有一种液体型文化人格,或流体型文化人格,就是他们的外在言谈举止与内心喜好之间可以形成灵活而流变的关系,恰似流动起伏、变化多姿、随物赋形的流体物质。正是这种液体型文化人格的限制,使得大学生目前暂时还无法从当代流行文化中选择和转化出最具推广价值的中国文化符号来。当然,这只不过是可能的多重原因之一种而已。

  柳田:不仅是大学生群体,现在整个社会正经历着 “国学热”,但是“文学冷、美学冷”。似乎人们对流行文化的自信心在衰退。我们可以把原因归结于当代文化缺乏吸引力吗?

  王一川:一方面,我们历史短暂的现当代中国与历史悠久的古代中国相比,确实还需要加强魅力建设和提升;另一方面,许多人心中还存在着偏见,以为谈及中国传统就只能谈古代中国,现当代够不上传统。而在我看来,中国文化已经拥有血脉相连而又彼此有别的两大传统:中国古典性传统和中国现代性传统。后者正是我们国民需要加强认知和体验的。

  首先,应当在我国国民中逐步培育对中国现当代文化的 “同情的理解”,通过各层次学校教育系统大力培育中国现当代文化传统及其符号的兴趣和认同度。这一点又不能以简单的行政命令达到,而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濡染和养成。至于中国当代文化自身,则需要加强世界普遍性的建设,以便让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都能切实感受到中国现当代文化的世界普遍性所自然携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也就是说,他可以不走你的路,但又由衷地信服你的路风光迷人,是世间同样吸引人的多条通往人生尊严和幸福的道路之一。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调查:近8成大学生对未来十年中国发展持有信心
· 调查显示:75.4%大学生为作为中国公民而自豪
· 国家汉语汉字学习平台及资源库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