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俄罗斯高教有喜有忧
2002-08-26    新华社记者王丹蒂

字体大小:

  新华网北京8月26日电(新华组稿·国外高教)

  新华社记者王丹蒂

  到过俄罗斯的人都会对当地人较高的文化素养深有感触。尽管俄罗斯的综合国力今非昔比,高校财政状况捉襟见肘,但俄罗斯仍然不断培养出大批科技精英,今日的俄罗斯在航空航天、军事、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等领域仍是人才济济。教育水平高使俄罗斯始终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近十年的经济滑坡,但这并没有对其高教体系造成多大破坏,这与政府及时采取的教育改革措施不无关系。1992年以后,俄罗斯开始实行国立和私立大专院校并举的教育体制,各类私立高校蓬勃发展。十年来,俄罗斯高校数量增加了近三倍,达1327所,其中有718所是私立院校,在校大学生超过550万。1998年金融危机刚过,政府对高校的拨款便逐年递增,2001年比2000年增加了46%,今年比2001年又增加43%,这在国家各项预算中是增长最快的。

  俄教育部长菲利波夫说,教育改革的目标是确保教育大众化,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拨款的使用率。为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俄罗斯各高校对所设专业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取消了一些不适应形势的偏科,增加了有关财经、经营、法律、通信等方面的专业。眼下最抢手的大学生是从经济院校毕业的。

  俄总理卡西亚诺夫最近说,进行教育改革必须慎重,特别要注意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继承俄罗斯教育的优良传统。他特别强调,教育效果应符合时代的需要。

  目前,俄罗斯的高教体制正处于新旧并存的状态。实行旧体制的高校,学制一般为五年,毕业后获《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同时获“工程师”、“经济师”等专家称号;而实行新体制的高校则分为几个层次:即学制两年的不完全高等教育;学制4年的基础高等教育,获学士学位;学制6年的完全高等教育,获硕士学位;学制3年的大学后教育,即攻读副博士和博士学位。俄高教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逐步以学位等级取代专家称号,从而使高等教育更加普及。

  俄罗斯的高等教育虽然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但各界人士对本国的高教现状却不甚满意。首先是资金缺乏。许多校舍年久失修,教学设备无法更新。最伤脑筋的是大学教师待遇较差,一个教授的月薪目前只有1.5万卢布(约合428美元)。因此,几乎半数以上的讲师和教授都在其他院所或公司里兼职,弃教从商的专家学者也不乏其人。  其次是人才外流严重。前些年西方发达国家以优厚的待遇把俄罗斯中老年科学家诱出国门,而现在外流人才日趋年轻化。每年有数以千计的俄罗斯青年奔赴海外求学。调查显示,70%的俄留学生不愿归国。据报道,目前美国30%的数学家和近50%的物理学家都是来自俄罗斯。美国等西方国家最欢迎俄优秀理工科大学的毕业生。美驻俄大使馆前不久对申请留学的俄罗斯人降低了门槛,不仅大幅减少签证费,还放宽了留学条件。如今,专家学者们对俄科技人才和干部的稀缺无不感到忧心忡忡。他们担心照此下去,俄罗斯将会在不远的将来丧失科技发展潜力。

  面对人才严重流失的窘况,俄著名经济学家叶·亚兴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只要俄罗斯没有丢掉培育科学家的教育体制和优良传统,就完全可以在教育领域取得竞争优势,吸引大批海外学生到俄罗斯求学。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求精不求大——普林斯顿大学办学秘诀
· 韩国:允许外国研究生院来韩设分院
· 泰国高等教育按国际规则办学
· 韩国120所大学开设中文课
· 孟建柱:江西应加快建设高水平高教体系
· 国际文凭直通世界名校
· 不要再拿天才事例来评价大众教育
· 五洲杂谈:俄罗斯教育缺钙
· 719万 中国高等教育大跨越
· 一成英国流浪者拥有大学学历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