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京校十条”正式发布
2014-01-14 新华网—光明日报

  1月13日下午,北京市政府对外发布《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这份被称为“京校十条”的文件,被首都高等教育界、科技界认为是中关村示范区最具“含金量”的新政策之一。

  “京校十条”是如何出台的?有哪些政策创新?记者对北京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出台目的:破解创新中最难、最核心问题

  负责“京校十条”前期调研、政策起草、宣传解读直至贯彻落实的机构,被称为中关村创新平台。北京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校十条”的出台,目的是确保政策能够破解高校成果转化和协同创新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

  经过多轮调研论证,有关部门基本摸清了当前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三方面问题:一是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视同国有有形资产管理,高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得不到有效释放;二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对科研人员和成果转化人员的奖励力度较小,激励作用有限;三是高校协同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合作的空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十条具体措施可以归结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支持高校开展协同创新、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和在校学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个方面。”谈及“京校十条”的创新亮点,杨建华用12个字进行了归纳,即打破束缚、释放活力、注重实效。

  据了解,“京校十条”适用于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北京地区其他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成果转化:奖励下限由20%提高至70%

  “不少于70%”,成为“京校十条”起草论证过程中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的关键词。按照新的政策,高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给予科技人员奖励比例下限由以前的20%提高至70%。同时,允许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用于人员激励支出的部分一次性计入当年高等学校工资总额,但不纳入工资总额基数。

  北京市财政局教育处处长李红娜认为,充分肯定科技人员和成果转化人员个人的贡献和价值,进一步调动高校人员实施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是“京校十条”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

  “京校十条”还提出,建立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储备制度。此举将通过加强对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更好地发挥高校对首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协同创新:有了“说明书”“路线图”

  “‘京校十条’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编制了‘说明书’‘路线图’,将在京高校资源整合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首都医科大学科研处处长龚树生说,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产学研用综合能力不强,科研成果转化渠道单一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京校十条”提出“加大高校产学研用合作经费支持力度”“支持高校开放实验室资源”“支持高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支持高校搭建国际化科研成果转化合作平台”4项措施。

  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主任刘嘉指出,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实验室资源如果能够进一步对外开放,不仅将显著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创造资源的更大使用价值,还将显著提升高校面向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研发服务的能力,促进产学研各方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创新机制,“京校十条”将使这些设想逐步成为现实。

  北京市教委科研处处长赵清介绍说,“京校十条”进一步明确,将支持在京高等学校校际之间,以及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每年设定若干重大专项,支持高等学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联合攻关,进一步提升协同创新中心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