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科研经费新政落地咋这么难
2016-03-07 科技日报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强委员的钱包里,一直装着一张公务卡。相关规定要求,从2016年2月1日起,中央财政计划内以及纳入中央部门预算管理的科研项目,相关费用将实行公务卡结算。

  这张公务卡,让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更加透明,也让易建强部分摆脱了找发票、粘发票之苦。但他也坦言,这张卡“有好处,但有的时候也麻烦”,比如出差买机票,还非得“定点”不可。

  小小一张公务卡,体现出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改革的现实尴尬。

  其实,针对科研人员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国务院已经出台了相关文件,下放预算调整权限,增加管理弹性,体现科研人员人力资本价值。但是,科研经费的老问题依然被一线人员吐槽。为此,科技日报记者听取了委员们的声音。

  科研劳动,价值几何?

  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王向朝委员记得,两年之前,他的一位博士向他“请辞”离开实验室,前去外企工作。

  “想挽留,但我理解他的决定。要还房贷,要养孩子,他去外企工作,一年工资保底能拿到30万。”提起此事,王向朝声音低沉了下来,难掩失落。

  优秀科研人才为何出走科研院所?王向朝给出了一组数字:以中科院在沪某研究所为例,2014年度国家财政拨付的在编科研人员月平均工资税前只有3000余元。如果扣除四金、个税等费用后,仅剩2000余元,仅略高于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

  王向朝说,根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项目经费中不允许列支项目组成员中有工资性收入的科研人员的劳务费。也就是说,尽管科研人员投入大量精力,他们劳动价值无法以报酬形式得到体现。

  “我们不得不分出精力承接横向项目,不然科研人员的收入无法保证。”王向朝说。

  经费管理,能否灵活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孙宪忠在两会开幕之前,就把《关于“建立科研友好型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的建议(征求意见稿)》放在了网上。

  “科研经费使用必须严格依据预先的方案,没有任何的灵活性。”孙宪忠指出,这种一板一眼科研经费报销制度实不可取。孙宪忠说,这让一些具有科研能力和经验的科研骨干,对申报课题意兴阑珊。

  “买酱油的钱不能打醋”,预算管理过严过死曾让不少科研人员犯愁。“确实,做科研和生产砖瓦不一样。要花多少钱,科学家本人也很难一项项估计清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委员说。

  其实,科技经费相关管理新规,已赋予项目(课题)单位在项目预算管理方面更多的自主权。特别是规定,对于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三项支出在不突破总额的情况下,可以调剂使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课题承担单位仍将项目预算按照原有方式管理。

  打通“最后一公里”

  “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大家已有共识。现在的重点是,如何推动问题的解决。”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黄力委员表示,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过严、科研人员劳务费比例太低的问题,已经“亟待解决”。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上指出,要在科研领域继续简政放权。对科研管理“任性”的地方,要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提高监督管理效率。

  改变正在发生。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包括完善项目预算编制和评估、改进项目结余资金管理办法、调整劳务费开支范围、下放预算调整审批权限等。而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的政策,也已经提上日程。

  不过,政策执行中,确实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问题:有些政策尚未全面落地,有些政策也被误读。有的单位为了管理方便,仍沿用原来政策。同时,也因为“旧项目旧办法,新项目新办法”,新政完全落地还要时间。“要说我对‘十三五’期待,就是希望在科研经费管理上,能给科研人员更多信任。”易建强认为,相关政策有效落地,才能充分释放科研人员积极性,让科研人员有更多精力投入科研。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