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追记我国光学事业开拓者、两弹一星功勋王大珩
2011-07-22 科技日报 操秀英

  王大珩,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现代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江苏省吴县人,1915年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主要创始人和首任所长,领导该所早期研制了我国第一埚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863计划和中国工程院的首倡者之一。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7月21日13时2分在京逝世,享年96岁。

  张开逊一直希望,老师能像90岁生日时说45分钟单口相声那样,永远幽默、快乐和健康着。
  可今天,他不得不面对噩耗:“我最敬仰的老师走了,中国又少了一位伟大的战略科学家。”

  老师是那个在一穷二白中用1400万斤小米,奠基共和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是那个在风起云涌的世界科技革命中审时度势,推动制定863计划的参与者;是“两弹一星”23位功勋之一……他,是王大珩院士。

  96年的生命历程中,他智慧的双眼既能读懂精密仪器中的每一个数据,又总能在纷繁世界中看清中国科技发展的形势。他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他紧紧注视着的这两个方向。

  “他爱这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他是一个像孩子一样简单的人,他是一个平凡的伟人。”电话里,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研究员张开逊不吝用最美好的词汇来褒奖这个刚刚逝去的老人。

  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尽快搞出中国自己的光学玻璃

  让他的故事从长春市的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开始吧。

  这里是我国光学仪器研究和生产的重镇,其前身就是王大珩50多年前一手创建的中科院仪器馆。

  1948年,满怀科技强国的梦想,王大珩从国外回到祖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应用光学在我国几乎一片空白,但是如果没有光学,没有光学玻璃,就无法研制出高水平的精密测量设备,国家国防力量的增强也就无从谈起。

  1951年,经钱三强推荐,中国科学院决定让王大珩负责筹建仪器馆的工作,新中国的光学事业从此开始起步。

  “在旧中国留下的废墟上,寻找不到一处可以完全利用的基础,中国几乎就没有应用光学!”王大珩曾说,对他而言,在“没有”面前,他没有退却和逃遁,“没有”才意味着有可能从事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新事业,“从此,我开始了一生的追求——发展祖国的应用光学事业。”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