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45周年 国际征程永无止境
2015-04-28 光明网

  几天前,周志成刚刚参加了一个长时间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来自航天系统相关部门的研究人员深入探讨了通信卫星技术的发展,并着重对我国开展通信卫星技术创新与攻关进行了谋划。

  这是一次普通而又特殊的会议。走出会议室的他,疲惫中带着一丝亢奋。作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总体技术专家,周志成有一种强烈的预感:中国制造的通信卫星将要迎来一片新的“东方红”。

  45年前,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前夕,当时的研究人员也和周志成有着同样的憧憬。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广为人知的《东方红》乐曲在太空中响起,向世界宣告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就此开启。

  从此,东方红系列卫星便踏上我国通信卫星研发与制造的漫漫征程。从首颗同步轨道“东方红二号”、首颗三轴稳定“东方红三号”、到首颗走出国门的“东方红四号”通信卫星,我国卫星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试验到应用,从国内到国际的卓越探索。

  目前,新一代“东方红五号”和“全电推”平台已经开始孕育,平台性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应平台比肩。一系列成就与跨越的背后,凝聚了数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艰辛与荣耀。

  技术发展实现三次迭变

  “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钱学森说。

  创新来自哪里?有人说是源于灵感,但对于李峰这样的中国航天人来说,创新更多时候与长期的科技积累与投入密不可分。

  “中国卫星技术从‘跟跑’向‘并行’甚至‘领跑’转变,正是源于对自主创新的坚持。”这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项目技术经理信心满满地说。

  今年伊始,我国“东方红三号”B卫星平台应用的离子电推进系统地面1:1长寿命考核试验取得重要成果。“东三”B星平台配置的电推进系统,其技术指标堪比美国劳拉公司、欧洲泰雷兹公司等国际知名卫星制造商,平台性价比、载荷比也达到或优于国外同类卫星水平。这成为我国航天技术屹立于世界舞台的又一个抢眼的表现,更诠释了创新才是中国卫星技术的跨越发展之道。

  首颗“东方红一号”试验卫星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进军太空的序幕。

  首颗同步轨道“东方红二号”的成功发射,则开启了我国通信卫星的实用化征程,使我国跻身世界第五个独立研制、发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此后,首颗三轴稳定的“东方红三号”,不仅实现了一系列技术创新突破,还有效缓解了我国卫星通信紧张的状况。这颗卫星也成为我国第一颗面向全社会的民用卫星。

  进入21世纪,同步国际水平的“东方红四号”平台通信卫星,不仅实现了我国航天产品出口零的突破,同时使我国通信卫星平台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至此,作为跟跑者的“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试验到应用的巨大转变。

  从“东三”到“东四”,我国遭遇了全面的技术封锁,这时候,“以我为主”的研制精神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东方红四号”平台立项之初,由于基础相对薄弱,技术跨度太大,曾有关于引进合资卫星还是自主研制的争论。关键时刻,新老航天人坚决以我为主,通过技术创新,全面突破12项关键技术,实现了平台的跨越式发展。

  依托技术创新突破,中国航天人一鼓作气拿下我国首颗整星出口订单,并创造了25个月的“尼日利亚卫星研制速度”。

  如果把“东方红二号”(我国首颗地球静止轨道同步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看作我国第一代通信卫星的源起,那么“东方红三号”、“东方红四号”系列卫星则实现了从二代技术向三代技术的嬗变。

  “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是我国新一代大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采取了高效电源和热控、电推进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平台技术指标先进,可扩展性强。目前正在进行平台先期技术攻关,立项在即,基于“东五”平台的首发星预计将于2018年发射。

  “东五”平台设计直接“对标”美国洛马A2100平台、波音702HP平台、欧洲Alphabus平台等国际最先进的大型通信卫星平台,又增加了自己的设计特点,在性能上达到甚至超越了国际上同类卫星的水平。这意味着,我国与国外航天技术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甚至达到同步的水平。

  “东五”平台的研制,也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领域将完成三次(四代卫星技术)迭代发展。而每一次迭代成功的背后,都是中国航天技术向国外先进技术一次次逼近的过程,是对“弯道超车”机遇的大胆把握。

  通信卫星的发展带动了卫星通信的发展,我国已实现从上世纪70年代租用国际通信卫星探索卫星通信业务,到卫星通信商业运营的巨大转变。目前,我国卫星通信业务涉及固定、中继和直播等方面,覆盖S、C、Ku、Ka等频段,为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日益强大的“空间信息走廊”。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