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解读原初引力波重大发现:听到宇宙初创脉动
2014-03-2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北京时间3月18日凌晨,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原初引力波穿越婴儿宇宙留下的印记,这是宇宙刚刚诞生时急剧膨胀的首个直接证据。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称,这是迄今为止,证明宇宙暴涨理论最有力的证据。这一重大发现一旦证实,将有望帮助弄清宇宙诞生之谜,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级别的重大成果。

  这一实验的原理是什么?这一重大发现有何意义,它又会对理论物理研究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如何?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原初引力波留下的独特印记,传递宇宙极早期的物理信息

  据介绍,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位于南极的BICEP2望远镜,对宇宙大爆炸的“余烬”——微波背景辐射进行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光子因为与电子发射散射而具有偏振性,新研究寻找的是一种叫作B模式的特殊偏振模式,其特点是会形成旋涡,是宇宙极早期的一种时空波动——原初引力波留下的独特印记。南极是地球上观测微波背景辐射的最佳地点之一,研究人员在这里意外发现了比“预想的强烈得多”的B模式偏振信号。

  研究人员经过3年多的分析,排除了其他可能的来源,确认它就是暴涨期间原初引力波穿越宇宙导致的。这意味着宇宙暴涨理论获得迄今最有力的证据。

  “探测到与原初引力波相关的B模式偏振信号,是对暴涨理论的重要检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范祖辉说。

  宇宙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1932年,比利时牧师兼物理学家乔治·勒梅特首次提出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由大约140亿年前发生的大爆炸形成。但大爆炸理论并没有与所有天文观测结果相吻合。为解释疑点,半个世纪后,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阿兰·古斯等人提出“宇宙暴涨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后的极短暂时期内,曾经历过一个急剧快速膨胀的阶段,这就是“暴涨”。

  “原初引力波会在微波背景辐射中留下痕迹,产生所谓的B模式偏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夏俊卿说。

  “B模式偏振的特点是会形成旋涡,可以说是原初引力波留下的独特印记。这一信号就如同信使,能将宇宙极早期的物理信息传递给我们。因此,探测到微波辐射中与原初引力波相关的B模式偏振信号,无疑是对暴涨理论的重要检验。”范祖辉说。

  一直以来,测量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是宇宙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向。1989年,美国的COBE卫星最先发现了CMB的温度涨落各向异性,这一成果获得了2006年的诺贝尔奖;2002年,位于南极的DASI探测到了CMB的E模式极化信息。但是原初引力波的信号一直没有被观测到。

  在天体物理学家看来,此次观测到的结果一旦被确认,将成为暴涨理论的首个直接观测证据。

  相关链接:

  >>“原初引力波”探听宇宙大爆炸的“余响”

  >>原初引力波发现的四大意义

  >>原初引力波重大发现:结论待验证探索无止境

  >>详解引力波:奠定宇宙暴涨理论坚实基础

  >>原初引力波发现的意义:观测宇宙新窗户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