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高校挖人一时爽,一直挖人一直爽?
2019-04-25 科学网 马军

  又到了一年博士答辩毕业的季节。

  纵观各个单位的招聘广告,一方面看得人热血沸腾,一方面看得人心里拔凉,不同等级的人才标价待遇天壤之别。

  几乎每个单位都在招聘海报和网站上明码标价,院士级别都是面议,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杰青)、千人计划、青年长江学者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优青),省部级人才称号,影响因子点数,Nautre、Science、Cell等大刊发表论文者都是对应标价。

  作为导师们为了激励和忽悠研究生努力学习,认真做实验,把这个薪酬排行榜时不时给研究生和博士生看看,规划下人生蓝图,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给他们打鸡血,树立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

  实际上,这种畸形的竞价引进人才正是目前我们高等教育需要纠正的问题。

  1.出高价就能挖来人才吗?

  这些获得了共识国字号头衔的人员基本上都是经过多年的历练和积累,在某些领域取得了较好或者显著的成绩。

  而人才的培养和发挥效用是需要土壤的,需要长期的沉淀。

  实际上,国字号头衔的人员基本集中在那些文化底蕴很强、相关学科在国内知名度都比较高的高校和研究所。人才之所以成为人才,离不开相关学科环境的支撑。

  虽然也有一些人在获得了头衔后就跳槽到薪酬更好的单位,但多数获得了那些特殊头衔的人是不愿意离开原来单位的。这其中有情感因素,也有学科平台条件的考虑。

  如果用巨额高薪酬能招来,那不是真正的人才了。

  2.换了地盘人才能持续发挥作用吗?

  高校里最直接的资源就是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除了基本的人才培养,稳定的博士生生源是确保课题组相关科研项目完成的保证。

  设想一下,一个在博士学位点取得了头衔的教授去了二本学校,即使给年薪翻几倍,没有学位点就没有机会招收博士生,也难以招收到实力强潜力强的青椒来充实队伍,那么后续开展工作基本就是空话了,最多就是一个花瓶效应和自掘坟墓。

  对于来之不易的头衔,没有谁愿意做一锤子的买卖而断送自己的前程吧。

  3.头衔人才能顶半边天吗?

  目前大学培养模式主要集中在通识教育培养,应用和基础并重,职业教育三种主要模式。

  而国字号头衔的人员主要集中在科学研究领域,而对于以教学为主的学校,重金引进国字号头衔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目前阶段是难以被广大教职工认可的。

  多数普通高等学校都是以财政拨款和学生缴纳学费为主来获得办学经费,校友捐款寥寥无几可以忽略。

  从稀缺的办学经费中抽取巨额资金来引进几个国字号人才,对促进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意义根本不大,反而会对其他教职工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挤占,也会造成大树底下寸草不生,造成不可预测的混乱。

  在“以本为本”得旗帜下,普通高等学校要坚持特色培养,培养通识性可塑性人才为主。

  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培养好本科生才有科学的未来。

  如今像费曼和朗道之类通晓整个物理学科的大科学家几乎绝迹,对于那些大头衔的研究人员给予厚望,希望通过引进几个人就能把大学的办学水平提高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4.谁是普通大学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

  每所大学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差异性很大,还要考虑到地域性因素。只有因地制宜,坚持特色培养和教育才能长远的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人才。

  大学的进步和对社会人才培养是依靠广大没有头衔的普通教职人员来实现的,没有这些教职人员,高等教育的普及就难以落实。

  一所大学不是靠几个大头衔的人就撑起来的,否则那最多算个研究所而已。

  多年的文化积累,一些大学犹如战舰,一些大学犹如航空母舰,一些大学和学院最多算个大帆船,而这些国字号头衔的研究人员犹如大当量的武器,不是每艘船和战舰都适合携带重型武器和导弹的。

  另一方面,专业的管理队伍和尽职尽责的后勤部门和教辅部门是实现分类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社会的群体进步需要各个层次的后备人才,需要分工。

  有道是名师出高徒,如果带的徒弟多了那就是批量生产,不可能都成为精英人才。

  巨额高薪挖人才是穷人思维,是对真正人才的侮辱,也是对我们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亵渎。

  只有因地制宜,坚持百年树人的理念,坚持文化沉淀,依托自己的单位培养人才才会获得社会的尊重。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