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当高校成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教学怎么办?
2010-01-26 科学时报 陈彬 孙琛辉

高校的科研实力迅速增强,但出现的问题也应受到重视。

  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高校科研成果的获奖数量再次表明:高校的科研力量已经占据了国内科研领域的半壁江山。但高校科研如此突飞猛进地发展,究竟说明了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那一项项从高校中诞生的科技成果?

  2010年1月11日,对于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邱宽民来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这一天举行的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以他作为第一完成人,北京交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复杂与高速条件下车载信号安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也是继1998年之后,他第二次获得该项奖励。再次获奖,邱宽民的心情很是感慨。

  其实在那一天,内心感慨的高校科技人员远不止邱宽民这一位,在今年的国家三大奖通用项目中,68.5%由高校获得,比2008年度高校获奖项目数增加了3%。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两项一等奖均被高校摘取。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高校科技奖励报告2008》显示,近5年来,高校的科研成果在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高校成为科研主力军”

  一组数字可以说明在此次科技大会上,高校的“战果”究竟有多么辉煌。

  在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全国高等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6项,占授奖总数的57.1%。

  在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中,国内高校获得31项,占授奖总数的79.5%

  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中,国内高校获得151项,占授奖总数的68.0%。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94项,占授奖总数的42.3%。

  据统计,自国家设立科学技术奖以来,截至2009年,高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489项,占授奖总数的52.3%,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191项,占授奖总数的37.0%,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044项,占授奖总数的30.9%。

  “大丰收”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近几年高校科研工作发展势头的迅猛。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李俊杰教授自2002年起,便一直关注高校科技方面的变化。据他介绍,在21世纪的前十年间,国内高校的科研工作不管从硬件水平还是工作方式上,都有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首先来自于国家对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投入的增加。特别是“985工程”高校,其研究条件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是显而易见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俊杰说,以他所在的大连理工大学为例,该校仅化工测试分析研究中心和材料测试分析研究中心,近年用于购买先进设备的投入已经达到了上亿元,这在以前是无法办到的。

  除此之外,在仪器设备的使用上,过去高校的科技设备是一种分散性的建设,使用率很低。现在各个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则采取了大平台共享的形式。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甚至高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实现仪器条件设备的共享,这无疑大大提高设备的使用率,相应地提高了研究水平。

  第二,目前高校的科学研究,一方面抓住基础研究不放,另一方面也开始面向国家需求和企业需求。“高校不再把自己关在校园里面了,而是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既在基础理论上增加投入,又在应用方面走出校园。从而实现了研究方向上的重大变化。”李俊杰说。

  第三,过去高校的科研模式更多的是老师“单枪匹马”地从事自己的研究课题,但现在由于科研项目更需要团队集体的配合,集体攻关的形式也更多地出现在了高校。“国家的‘863’重大项目、‘973’计划靠个人根本完成不了,这几年的科技进步奖也更多地颁给了集体。”李俊杰说,这种变化源于高校已经基本上承担了国家大部分的研究基地作用。“目前我国企业自身的研究能力远远不够,包括国家大型企业里的研究机构都不强。高校在这中间便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国家级研究基地都设在高校。”

  据了解,目前国内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各部委省市设在高校的研究基地,几乎都是在近十年甚至近五年内建成的。

  “目前国内有几千万大学生和研究生在高校学习研究,这么大的力量一定会形成一种很强的科研优势。每年我国入学的博士生就将近5万人,这也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综合而言,目前高校已经成为了国内科研的主力军。”李俊杰说。

  专题报道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