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NO.1事件追踪:科研经费腐败让科技部部长震怒

科研经费成“唐僧肉” 侵占手段五花八门

  “花钱”的前提是“要钱”。在令人啼笑皆非的另类用途背后,巨额科研经费的诱惑,让一些人不惜绞尽脑汁,采取各种手段,甚至铤而走险。10月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对科研经费“恶性问题”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 [详细]

揭开科研经费“黑洞”—“部长之怒”再追踪

    大到发放工资、福利、建经济适用房、购买汽车,小到充饭卡、交电话费,甚至重复报销车票,在一些已曝光和查处的科研腐败案例中,科研经费几乎“无所不能”。原本用于支持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经费,为何变成众人争抢的“唐僧肉”? [详细]

NO.2原因分析:科研经费是都腐败在哪儿了?

科研经费运行成腐败高发区 大学教授“唱主角”

    “即使按照比较“宽容”的尺度,我国科研经费恐怕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支出有些“不明不白”。我国去年整个社会的科研经费投入已达万亿元,就算以三成计算也已是一笔庞大的资金,这些经费的支出必须说清楚。”[详细]

科研经费“返点”潜规则

    不给经办人“返点”,事情是办不成的。这是山东一家新型建筑材料企业负责人张元(化名)申请科研经费“屡败屡战”得出的经验。张元的例子显示,一些地方和部门的科研经费申领已经成为“黑洞”,局外人都不知道水有多深。[详细]

40%真正用于科技研发,其余60%都用于开会、出差

    年来,学术腐败、学术不端事件高发。广州市副市长王东就曾针对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系统腐败案及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被查等事件回应称,在这一领域出了这么多事情,肯定与制度有关系;全国科研经费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于科技研发的,其余的60%都用于开会、出差等。[详细]

NO.3解决方案:各部门联合出招反腐

科技部:将建科研经费巡视制

    将完善科研信用管理,建立“黑名单”制度,按信用评级对项目单位分类管理。其中,对信用高的单位充分发挥其内部管理作用;对信用低的单位进一步加强外部监督,形成“奖优惩劣”机制;严重不良信用纪录者和违法违纪者将被录入“黑名单”,阶段性或永久取消其申请项目的资格,并向社会公告。[详细]

教育部:高校科研资金分配须报学术委员会

     王在院士评选的关键时期举报闻,其动机是不是也存在问题,据我所知两人在第二轮评选时,票数相当,因此可能会导致南大分票。关于王为什么要退出选举,是不是真如自己所说完全出于公心?其实分析一下,也很简单。对于王而言,闻已经是他未来在南大获得更高地位的威胁。[详细]

我国今年将建科研信息部署平台

    今年年底,科技部将首先建立一个透明的、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平台,每年可以查找立项信息。二是正在推行的国家科技报告制度,要把结题验收后的项目在网上公开,让同行业的研究者都可以看到研究成果,好的成果可以进行技术转移。三是加强经费的巡视,加强对预算调整的规则制定。[详细]

各方视点

经费监管的严与活:如何看待科研经费"纯洁性"

    最近,科技部长万钢的愤怒与错愕,再次激起了人们对科研经费贪腐的关注:为何我们的科研经费不能纯洁地用在科学研究上?套取经费现象怎会如此普遍?我们的科学家群体真的已是如此不堪了吗?问题存在于科研人员的道德上,还是制度设计上,抑或人们的理解上?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呼声渐强 教授治学还有多远

    高校在作出教学、科研重大项目的申报及资金的分配使用决策前,应当通报学术委员会,由学术委员会提出咨询意见;在高校的学术委员会中,担任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行政领导职务的委员,不得超过委员总人数的1/3,不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及院系负责人的专任教授,不得少于委员总人数的1/3。

科技界需形成科技经费“共管”合力

    针对当前出现的重点问题,科技部将集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加大处罚力度,视情节采取通报批评、暂停项目拨款、终止项目执行、不通过财务验收、追回已拨经费,乃至取消其一定期限内项目申报资格等措施,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

坚决杜绝科研经费管理出现问题

    万钢披露了两个案件,一件为环保领域某专家涉嫌违法违纪,另一案件是国内一个“重要省份的科技厅厅长”涉嫌违纪正在被查处。同时,为这些问题感到愤怒、痛心、错愕。“我们决不容忍这些现象,要坚决杜绝经费管理上的问题。

人民日报:科研经费,不能这么瞎花

    近年来,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年均增速20%以上,2012年更是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就高达5600.1亿元。然而,与持续高增长的经费投入和不断扩充的科研队伍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力仍显不足,尤其是基础研究中的突破性、原创性成果少。而近来出现的一些科研腐败案例,更引发公众对科研投入效率的担心。

联系我们

出品:科研发展

策划:lvhl@cernet.com

电话:010-62603933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3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文网文[2008]228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