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北京论坛 > 主旨报告
爱德华多·弗雷·鲁伊斯·塔格莱:建立公平、稳定的世界秩序
2007-11-03  北京论坛  

字体大小:

  各位政府领导、各位大学校长和领导们,各位参加此次北京论坛的同仁们,女士们、先生们:首先,我想感谢北京大学,特别要感谢北京大学校长盛情邀请我参加此次国际论坛,同时,我也想感谢智利的圣·托马斯大学为此作出的努力,正由于它的校长先生多方协调,我们才得以成行。

  正是这些活动,让我们坦诚地面对自身的时代中所存在的多重问题与挑战。随着全球化而来的显著变化,要求我们直面当今的许多新的挑战,同时承担起寻找新答案的任务。有一点非常明确,信息革命引发的这些变化即使不算是新的现象,也确实被赋予更加丰厚和广泛的纬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能够脱离这份世界性的机制而独自前行。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全球化带来发展机会,国家政策应该根据它提供的可能要求和条件来共同制定。但是同时,我们也感到了新的威胁,有新的不稳定因素出现,尚未准备好应对全球竞争挑战,全球人群被排斥孤立的危险,这些危险既存在于国家之内,也存在于国家之间。同样,发展让人类生活在某些方面变得更加舒适,但也使生活渐渐变得更加单一。它不仅限制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创造了一个消费社会和大众社会来左右人们的思维。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全球化带来发展机会,国家政策应该根据它提供的可能要求和条件来共同制定。但是同时,我们也感到了新的威胁,有新的不稳定因素出现,尚未准备好应对全球竞争挑战,全球人群被排斥孤立的危险,这些危险既存在于国家之内,也存在于国家之间。同样,发展让人类生活在某些方面变得更加舒适,但也使生活渐渐变得更加单一。它不仅限制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创造了一个消费社会和大众社会来左右人们的思维。

  可以肯定地说,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导向,忘记了发展最重要的目标是人。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回顾一下,虽然全球化使大量的财富增值,但目前世界上仍有30亿人挣扎在贫困之中,九亿八千万人每天靠1美元维持生计。贫富差异正在逐渐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此外,从文化角度讲,各种群体文化意识形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活跃的程度踏上时代的舞台,要求生存空间和认同,申诉长期以来受到的轻视、遗忘和伤害。

  因此当前生活的一些导向无疑是有偏差的,对于新秩序的寻找,正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威胁、暴力、狭隘行为充斥的历史背景之下。这个现实迫使我们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探索新的方向。正像本论坛在一个非常恰当的时候,启发我们思考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和世界文明。在此我想作以下的思考。

  首先,我相信,如果没有一个全球共享的伦理观,就不会有全球和谐的秩序。有什么能够让我们时常处于矛盾冲突利益之上呢?如果有了共享价值观,我们就具备了回答的高度。世界宗教议会坚持认为,支持不同文明的各大宗教背后,存在着一个共享伦理观的核心,即在不同的命令、规定、劝告、领导后面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理念。

  尽管这些做法,表面上是不同的,但是他们背后的理念是相同的。事实上也是如此,这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每个人不论是男女,他的尊严均得到认同,应该避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对抗,而寻求互助、互诉的秩序,真诚的尊重、包容、承诺所有这些都是人类伟大宗教传统共享的价值观。有时候宗教确实是分歧和狂热的起源,但是我现在想请大家用新的眼光来审视人类拥有的共同蕴藏的宝藏,它包含了海纳百川的智慧,引导使人类走向未来。

  第二点是文化的多元性,第二个挑战是为了推动人类的和谐发展,我们应该寻求一种作为创造性张力,而非文明冲突的文化多样性。这就意味着承认独有的文化传统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而恰恰应该被其他的文化传统来充实和丰富,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抛弃本文化优于一切的狭隘观念,还意味着要接受被轻视、统治、贬低价值的那些文明和文化,在压抑冲突的环境下作出充分的肯定。还意味着要承认每种文化都在其传统和生活方式中领导、开展人类共同的生活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一致的文化中期待一种创造性张力,建立一个所有文化和谐共处的世界。

  第三点,寻求一份和平共处。世界和谐秩序意味着一种各国之间的和平共处,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第三项挑战。只要存在着没有对手、没有对等条件的霸权,就不会有各种文明之间的和谐。某个国家如果一意孤行、单边行动,不遵从独立国家授权的国际组织所作出的决定,这种失衡的统治肯定行不通的,我们需要所有国家都要尊重多边组织谋求的解决方案,尊重外交原则和国际法规。多边主义已经被反复证明适用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保证各国享有平等权利参与国际事务。

  此外,各国,尤其是大国,应该严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导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这就要求保留国际社会每一个成员独自选择自身发展道路的权力,要在秩序、公平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点。这对单个国家的历史亦属不易,对全人类的进程就显得更加困难。

  对于试图通过对话、协商、谈判来平息国际争端和冲突的努力,我们还应该鼓励和支持。同时,极力反对动用军事力量来威胁。人类为推进世界和谐发展而面对的第四项挑战就是在贸易领域。市场的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充分提供了进一步融入这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中。

  多条例的建立,随之而来的国际贸易的增长,这些积极的进步也受到了经济不完全开放的考验,这些应该说是保护主义的产物。国家固守扰乱正常经济秩序的政策,大量补贴本土工业或者树立破坏自由贸易的准关税壁垒等行为就不会有真正的平衡。

  同样,如果发展中国家政府,仍然盲从于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或者不恰当地考虑消化这些政策,将对世界其他国家带来影响,而保证世界的和谐协调机制的缺失,均衡的进步仍然得不到实现。

  在这一点的基础上,还要加上金融市场自身的问题。尤其是近15年来在经济增长和公平公正方面严重影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资金净输出问题和危机传染现象。这些因素造成了不稳定的局面,彰显了市场推动力和经济管制力的日益不对称性。因此,我们应当提倡为金融全球化相应立法,在这方面需要的不仅是防治危机的适当资源和最大的能力,尤其是要有国际层面上的管理和监督系统。

  当今世界要求的是这样一种制度,它能够帮助完善,而不是禁绝市场的运动,传播更多而非更少的信心,允许更多的竞争和更少的垄断,扶持好的计划和理念,制止自主决定权的滥用,防范经济、政治或某群体权力的集中。

  我不禁要问,就像明年要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一样,为什么总能带来一种畅快的新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各个国家能够在同等条件、透明规则下平等地竞争,输赢都取决于自己,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因此,国际新制度的“试金石”目的就是在于检验其制定游戏规则的能力,如何能够减少不确定性,让所有国家进入世界经济系统,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长期存在。

  最后,我还要强调的是,如果地球的生态系统遭到摧毁,和谐的世界文明将不复存在,近几个月以来,我们又得到了新的科学证据,表明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无疑严重威胁到人类的未来,促使我们修正发展策略中的环境方针。这是对国际社会的一个巨大的挑战,为其布下了建立全球政治新共识的艰巨任务。在共同承担不同义务的原则上,在这种共识督促采取集体行动来解决这一问题。每一个国家,特别是那些制造污染最多的发达国家,都应该为这个目标来负责任。事实上,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正是这些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所以他们有义务提供技术和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与气候变化进行抗争。而后者也应该实施专门的战略,减少自身的排放。

  亲爱的朋友们:历史反复地证明人类群体的命运是相互依存的,在今天,这种说法不再是老调重谈,而是一个事实。我们有两条道路:一条道路通向冲突、黑暗、绝望;另一条道路通向和谐。人类必须在这两条道路中作出选择,没有侥幸的独善其身。我们衷心希望建立一种公平、稳定的世界秩序,愿北京开启的这次论坛能够成为推动其实现的坚实的一步。

  智利是我的国家,从很多年以前在这方面努力地工作着,按照这些原则。为的是建立这样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作者为智利共和国参议长、前总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聚焦!北京论坛分论坛 国内外学者热议科学文化
· 2019年“人才引进与人才评价北京论坛”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 2019人才引进与人才评价北京论坛邀您参加
· 北京论坛(2011)举办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出席
· 2009诺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开幕 关注金融重建
· 企业责任分论坛:法学与管理学深入对话
· 北京论坛金秋隆重开幕 中国教育网受邀全程报道
· 北京论坛:日益成为世界学者的世界级对话平台
· 北京论坛日益成为世界学者的世界级对话平台——“北京论坛2007”新闻发布会吸引众多主流媒体
· 北大校长许智宏:北京论坛向世界发出“和谐”口号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