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五道杠少年”受关注是两种教育理念的冲撞?
2011-05-11    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体大小: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天才”少年黄艺博,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关注。13岁花季少年,表现得老气横秋,官僚气息十足。这种天性实在可怕!他如果成政治人物,也不知是喜是忧?“五道杠少年”到底有没有纯真童年?

  首先看黄艺博佩戴的“五道杠”标志。全国少工委发布的有关规定是:少先队大队、中队和小队长都要佩戴队干部标志。它们分别是三条红杠、两条红杠和一条红杠。武汉的做法只是地方上的一种“探索”。把“三道杠”变成“五道杠”,是在弱化还是强化人际中的“等级观念”?这种“创举”,与时代主调极不合拍。

  其次看报道中对“天才”的热衷。媒体写道:孩子如果太“天才”怎么办?黄宏章夫妇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这个孩子在政史上的许多见解,甚至已超出了我们理解的范畴。”至少我们在“开博前言”中没有发现。看来媒体和家长都默认黄艺博有天才。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它折射出一种对后天努力和拼搏的漠视。过分相信“天才”,势必会弱化后天的奋斗,甚至会折断孩子飞翔的翅膀。过分关注天才不具有普遍意义,而注重常人的后天成才,才具有普世价值。

  再次看黄艺博的“开博前言”。其中的思想内涵及其来源值得研究。文中提到“为往圣继绝学”,对已衰败的孔孟之道,不加分析就要继承?而且这都是“为历代王者所推崇”的思想。这是有鉴别力、分析力、判断力的头脑吗?孩子的伟大抱负是使“中国雄居东方,称霸世界”。就是在“文革”期间,还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与我们现行的多极并存、平等相待的世界格格不入。这种思维和观念,绝不会生而知之。我们的学校、语文老师乃至家长,是怎样不加分析地向孩子全盘灌输中国的历史典籍?

  最后谈孩子的天性被扭曲。孩子天性就是想象力和游戏娱乐,黄艺博也是这样。他两三岁时喜欢看动漫。七八岁时也习惯了每天看新闻联播。可见,幼年看新闻联播并非是黄艺博天性,是家长引导的结果。甚至到后来上网只关注国内外新闻,从不玩游戏,就更扭曲了孩子天性。没有充分游戏的孩子,其人格发展将会存在严重缺陷。越是社会现代化,游戏娱乐会在人们生活中占据越来越大比重。为什么有的换了一个教育环境,就能出类拔萃?而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中就难以卓然超群?这是因为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在萌芽状态就被“好心人”泯灭和扼杀。老师和家长下意识地就将孩子引进他们已“轻车熟路”的“光明大道”。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负面因素还是具有强大的惯性。

  我们还要说的是,黄艺博是一个有上进心、可爱的好孩子。他有一颗关注弱势群体的善良的心,能够把自己积聚的稿费和零花钱给孤寡老人。他具有一定的良好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胸怀世界,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这些都是孩子今后发展的良好基础。孩子越是在某些方面具有潜质,我们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压力就越大,责任就更沉重。

  想想“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借着黄艺博现象,我们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及家长,应该一起来思考这个十分沉重的艰深命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三道杠”博弈 学生、家长、校方观点大PK
· 从想"当贪官"到"五道杠" 中国家庭教育引热议
· 官样年华——“五道杠”总队长是怎样炼成的
· 河北多地出售“五道杠” 师生家长反映各不同
· 学代会整出官范儿 专家:培养能力提防舍本逐末
· 五道杠少年通过武大自主招生考试 还需过“三关”
· "五道杠少年"父母否认炒作 称官味由环境养成
· 《好教育点亮人生》到底“亮”在哪里?
· 好老师的“四有标准”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组图
· 斯宾塞:教育需要耐心和同情心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