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人物 > 声音
钟焦平:杜绝替考是高校管理底线
2017-01-05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有媒体调查发现,去年12月下旬临近期末考试以来,一些高校的“代课代考”QQ群开始活跃起来,“代课”“代考”者中,有职业“枪手”,也有兼职挣点钱的大学生,还有中间人从中介绍吃差价。

  期末替考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存在,要下定论尚需更大范围的调查取证。但即使只存在于少数学校,也足以警示我们,考风折射的是学风,没有好的学风,学生赖以成长的好气候、好生态就无从谈起。杜绝替考现象,当是高校管理必须守住的底线。应对替考现象,高校应该不断提高管理和防范能力。

  替考和被替考,当然都是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甚至法律的行为,也是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严重的失信行为,涉事双方都应受到严厉追究。但是,替考现象的产生,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我们一些学校的日常考试管理存在巨大漏洞。从媒体记者的体验式采访经历看,替考几乎一路绿灯,风险概率之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以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管理能力,只要学校能真正拿出严肃认真的态度,杜绝替考,并非是多么难的事情。

  这两年不少高校都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考试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强化了管理和惩戒措施,动真格的劝退那些荒废学业的学生,起到了为高校学风划红线的警戒作用。但替考现象在一些学校畅行无阻,至少说明考试管理方面还存在严重疏漏,以致在一些地方形成了黑色产业链。对考试作弊行为事前疏于防范,不能戒之在先,等出了问题或者被媒体关注了,再去严肃处理,表面上的严肃,难掩事实上的管理失责。

  检索网络上的新闻资料,可以发现近些年来媒体报道过的大学生替考事例可谓屡见不鲜,且时间跨度大,不同地域不同层级的高校都有。为什么这种现象能长期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呢?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考试管理和作弊防范不到位这一直接原因背后,还有一个学风的大问题,其要害就在于,高校的学风是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为导向,还是以其他功利的、短期的或随机性的目的为导向。令人遗憾的是,在不少高校里,教师靠给学生讲好课立身已经很难了,很多人在学生身上下的功夫,远远比不上在课题和论文上下的功夫大。当然,课题、论文和科研,也都关乎人才培养,但如果不能导向培养一流人才,就会在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上出现摇摆,最终使教育教学边缘化、功利化。一些学校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考试疏于管理,个别学校和教师甚至放松标准,故意“放水”,反映的正是少数学校和少数人,在立德树人这一高校立身之本大问题上的模糊认识。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以及高等教育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等,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我们固然不能用精英化时代的标准衡量今天的学生,但大众化也决不意味着以降低培养标准为代价。替考,无论在精英教育阶段还是今天的大众化阶段,以及未来的普及化阶段,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行为。对替考涉事学生,必须给以严厉惩戒,但更要有日常的教育和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好校风、好学风来自师生共同努力,而其基础在于学校办学方向和治理水平。”很多问题反映在学生身上,但根子还在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身上,这句话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江西构建“两型四类”高校分类体系
· 北京市教委:高校“相对封闭管理”仍非常有必要
· 教育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促进高校规范管理
· 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迎来规范与加强
· 专家观点:要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功能
· 探索高校"去行政化""教授治学"--章必功校长解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