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高尔夫专业大摇大摆进高校 学校学生量力而行
2007-11-13  中国青年报  林洁 孙向阳

字体大小:

高尔夫是有钱人才玩得起的运动,高尔夫专业是不是有钱人才上得起的专业

奢侈专业高尔夫大摇大摆进高校

  照片:2006年10月16日,上海财经大学的第一堂高尔夫球课开始了。根据学校统计,选修高尔夫课程的人非常多,能否参加学习,还是通过电脑随机抽取决定的。郭新摄(资料图片)

  高尔夫历来被认为是有钱人的“奢侈运动”。然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高尔夫在商务交际中作用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高尔夫球场,高尔夫专业培训悄然升温,高校也纷纷开始开设高尔夫专业。

  高尔夫专业成高校新宠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在第三届社会体育国际论坛暨广州亚运研讨会上透露,该校将在大学城再建一个高尔夫练习场,计划明年建成,到时学校也将开设高尔夫专业。

  这是继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之后,广东第4家专门开设高尔夫专业课程、进行高尔夫学历教育的高校。

  国内第一个“吃高尔夫螃蟹”的高校是深圳大学。早在1997年,深圳大学就成立了高尔夫学院,开设了高尔夫经营管理、高尔夫场地管理、高尔夫运动与训练等相关专业。随后,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同济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也都相继开设了与高尔夫相关的专业。

  2006年,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向外界宣布:2006级厦大学生都要上高尔夫球课,其中对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学生还是必修课,“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打高尔夫球”。

  同年,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获得体育人文社会学(高尔夫运动管理专业方向)硕士学位点(联合申报),2007年已经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该学院已有4名在读硕士。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5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与高尔夫相关的专业,还有800多所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在内的高尔夫教育培训机构。

  广东地区就业前景看好

  回想起当初报考高尔夫专业的动机,贺琳觉得一方面是爸爸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因为考虑到这是个冷门的专业,将来就业形势应该比较好。

  与贺琳同宿舍的杨玉(化名)告诉记者,现在她们学院共有100名左右的学生。刚刚毕业的25名师兄师姐差不多都进了球会,从事高尔夫管理方面的工作。“工资并不是很高,但发展的机会比较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一项国际化的运动,管理好一个大型的高尔夫球场需要很多专业人才,但由于高尔夫在国内刚起步不久,相关管理人才非常紧缺。很多管理人员为了能获得PGA (Professional Golfers Association,职业高尔夫协会的简称)资格证书,都要到国外去培训。

  据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杨晓生教授介绍,全国现在大约有200个高尔夫球场,其中接近80家都在珠三角地区,相关产业链的人才需求,从高尔夫教练、市场营销,到草场管理、产品开发等,估计需要10万人左右。但目前因师资和实践场地所限,培养成本又较高,广东三校所招学生都不多,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高尔夫专业的市场前景很乐观,这让我们有信心。”杨晓生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成都一学校规定:从幼儿园大班起全校学高尔夫
· 高尔夫进大学被指大势所趋 国外教育更注重实战
· 民办小学开高尔夫课 家长:强身健体何乐而不为
· 富二代培训班3月学费近67万 学高尔夫骑马茶道
· 初中生第二课堂打高尔夫 学员大部分是富二代
· 北京高中体育课开设高尔夫和瑜珈课引争议
· 发挥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 重磅:顶尖大学,合并!
· 上海高校求解如何让基础科学研究“扛鼎”
· 二本高校招行政,要求全员博士?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