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8年第10期 > 教学园地
我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探索
2008-10-09    清华大学 傅水根

字体大小:

  一、简短的回顾

  一个人只要不断学习,只要不断实践,只要善于观察、思考和判断,总有值得探究的东西和值得撰写的东西。对科研论文的作用,自己知道得早些。但对教育教学研究,自己开始是比较陌生的,不很清楚为什么,不很清楚怎样做,也不很清楚起何作用。经过16年的实践,尤其是1996年任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来的12年间,自己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总结,悟出了一些道理,逐步理解了教育教学研究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对师资队伍的成长作用,以及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作用。

  从1992年开始的16年中,作为第一作者,主笔撰写并发表了120多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包括13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所涉及内容包括工程实践教学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各种媒体的教材建设和国外教材翻译与介绍,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资源共享,教育技术在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以及工程实践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等等;同时还应教育部组织的学术会议,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地区、跨地区本领域学术会议,以及几十所兄弟院校邀请,做了上百场学术报告,并获得教育部、全国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北京市、华北地区和清华大学教育学会等优秀论文9篇。通过集体的实践和个人的努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推进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作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这些论文和报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力,从较狭窄的金工领域扩展到浩瀚的工程教育领域,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料。

  对自己来说,这些作用和影响,既有一种通过顽强努力获得成功后的欣慰,也是一种前进的鞭策力或促动力。

  二、主要的贡献

  16年集体的不懈实践、探索,经过自己的总结、凝练,在发表过的教研论文与学术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意的观点,超出了自己所长期从事的金工领域,比较广泛地被教育界甚至工程界所接受。不仅推动了清华大学本领域的课程改革与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国内相关领域的课程改革与基地建设也起着推动作用:

  1.根据我国工程实践教学的发展,汲取了原课程教学目标"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转变思想作风"的合理内涵,提出了新型的课程教学目标"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包括工程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由于其实践性、可行性和前瞻性,很快被全国同行所广泛认同。

  2.根据工程实践教学在实现本科生培养目标中的重要性,凝练出实践的内涵:实践是内容最丰厚的教科书;实践是贯彻素质教育最好的课堂;实践是实现创新最重要的源泉;实践是心理自我调理的一剂良药;实践是完成简单到综合、知识到能力、聪明到智慧转化的催化剂。这一关于实践的提法,除了被清华大学基础工业中心制成镜框,挂在墙上外,还被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长春工业大学等一批大学的训练中心挂在墙上。

  3.为了使学生在未来承接、规划、决策与实施工程与其他任务的过程中,不至于陷入单纯业务与技术的范畴,而能从复杂事物发展的整体与相互联系上去把握工程或其他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在工程实践教学中所面临的大工程背景, 提出工程素质的概念和内涵,即通过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群体意识、环保意识、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管理意识、社会意识、法律意识和创新意识等12方面的工程意识。

  4.提出理工科学生要加强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社会学科学生要加强工程技术素质培养,而工程实践教学是理工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交叉与融合最好的结合点,并积极倡导人文社会学科学生参加工程实践教学。在教务处的支持下,人文学院、美术学院、法律学院、建筑学院和医学院的学生开始参加工程实践教学。与此同时,联合四川大学、中南大学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于2001年在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发表论文并将这一理念向全国推广并取得实效。

  5.以技术优化集成理论为指导,主持完成局域网络条件下的数控线切割二维创新设计与制作系统,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该项成果在全国高校中首次将四台数控线切割机床和16台计算机组成一个局域网络系统,开创了特种加工创新实践的尝试并获得成功。该成果不仅获得清华大学实验技术成果一等奖,发表的论文被评为教育部的优秀论文,而且实验改革思路与实验改革方案在全国同领域得到普遍推广。

  6.提出并组织学生结合工程实践中采用的机器设备、工具、量具和工艺方法,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抓住需要改进的一两个具体问题,写出"创新思维报告"。该思路于1998年提出并实践,很快扩展到其他院校,现已坚持9年。后来发展到与学校的"学生研究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SRT)项目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接轨,取得了实效。

  7.在主持完成国家、北京市一系列重大教学研究项目中,经过集体的长期奋斗,创建了集工程基础训练、先进技术训练、创新实践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为一体,以模块式选课为基本特征,服务清华,面向北京,辐射全国的新型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8.提出"考虑面上,突出重点,强调综合,发展组合"的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思想,逐步发展成在实践教学中,集重点工种的综合训练、创新思维报告、SRT项目,以及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大奖赛为一体的"分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9.将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实践活动归纳为"普通劳动实践、教学实验实践、研究项目实践、工程训练实践、工业训练实践、社会调研实践"六个方面。这些实践活动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目标都是培养人,而其中的"工程训练实践"则是一种包含多种实践内涵的综合性实践。

  10.在清华大学设立校级教学督导组的启发下,结合中心的工作特点,创建了课程建设与规划组、教学质量督导组和教学质量保证组。每个组分别由一名教授牵头,实现了从策划、实施、反馈到持续改进,螺旋式上升的质量保证体系。

  11.在集体的努力下,创建了三师型(教师、工程师、实验师)的师资队伍,基本实现了五结合(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与企业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12.针对工程实践教学特点,提出创建工程实践安全保障体系,并作为10项主要内容之一,列入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金工课指组"十一五"工作计划中。

  三、探索的历程

  1991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第三届国际现代工业培训学术会议。当时作为第一作者的张万昌教授让我翻译由他主笔的论文,并代他用英语作大会发言。这次会议,使自己初步认识到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对教学改革的巨大推动作用,从而准备花一定时间,来进行这项工作。而使我更加集中精力,把教育教学研究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是1996年任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金工课指组组长之后。这使我感到责任重大,必须花较大的精力来履行这项职责,带领团队,认真进行实践和总结,否则将对不起长期在教学一线艰苦奋斗的全国金工同仁。

  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长期探索中,自己的视野逐步开阔,触角逐步延伸,系统逐步扩大。从1991年开始拟定题目准备写作,到1992年发表的第1篇,1993年的2篇,1994年的5篇,1995年的6篇,1996年的7篇,1997年的6篇,1998年 的8篇,1999年的12篇,2000年的13篇,2001年的14篇,2002年的9篇,2003年(非典期间)的2篇,2004年的10篇,2005年的9篇,2006年的11篇,2007年发表7篇。总体来说,在实践教育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不断在实践、不断在思考,不断在探究,不断在写作,不断在修正,从来没有停顿过。

  借助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难得的机遇,以及国家和学校的大规模投入,自己带领队伍,一边进行教学改革和基地建设的实践,一边思考前进中的问题,一边总结经验,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行文的内容从局限于金工领域到跳出金工圈子,逐步发展到工程教育领域,视野逐渐变宽,触角逐渐延伸,研究逐渐深入,观点逐渐明晰,作用和影响力也随之不断扩大。

  四、发展的潜力

  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探索中,自己还曾经这样想过:金工领域就是那么些内涵,年年这样写下去,岂不会有写尽的一天吗?

  事实证明,不仅不会写尽,而且其内涵会越来越拓宽,思想也会越来越深入。这从自己发表论文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我们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会在新的层面上冒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解决。总之,教学对象在变,教学条件在变,师资队伍在变,教学要求在变,只有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相对稳定的。在广袤的时空中,教育教学改革永远是一潭活水,而与之密切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也将随着这潭活水的激荡而永存。

  从1992年开始,我每年寒假期间,都要重点拟定一些当年要写的题目。这些题目,既与我们所从事的金工领域密切相关,又不局限于金工领域,而发展到工程教育这一非常广阔的演练平台。在平时工作中若有好的思路和内涵,就随时记录下来,或充分利用计算机方便与快捷的优势,存储在相应的题目下。这些原始资料很粗糙,但始终保存着。实际上,题目一旦拟定,文章的主思路就基本形成,后面就根据新收集的素材,不断思考、修正,一待时机成熟,就将题目很快转化为论文。每年都是如此,而且每年既有新的题目,也有在以往基础上向前推演的题目,体会着一种常写常新的快乐感。这些论文,不只是被我们的全国性行业杂志《金工研究》所重点录用,而且被重要的国际会议、被《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中国大学教学》等著名杂志所录用,被国际现代工业培训学术会议和国内几十本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杂志所引用,从中体现出边实践、边探究、边总结所发挥的力量。

  在我看来,教育教学研究的确很具生命力,也很具发展潜力。实际上,她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本文旨在通过时间系列中的具体探究活动,使金工同仁、尤其是投身于金工事业的青年教师了解金工领域教育教学研究的大体发展过程与巨大潜力,也希望对高等教育战线上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有所补益。

  让我们共同努力,来把握好和用好教育教学研究这一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吧!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北京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会举行研讨会
· 实验为何与课堂教学渐行渐远
· 初中生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
· [来稿]语文教学-表演进入课堂 提高学生素养
· [来稿]实施有效对话 鲜活语文课堂
· [来稿]语文教学-追问,击起课堂千层浪
· 四川宜宾:决胜课堂做到“四问、两精、三查”
· 职校教师处理教材方法:过滤、还原与重构
· 许嘉璐: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及教学研究需要革命
· 对减少高三历史复习课中"高耗低效"现象的思考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