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11年第11期 > 教学文摘
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若干反思
2011-11-16    《中国大学教学》李志义

字体大小:

  反思之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关键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取决于教育价值观。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强调的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体现的是工具价值;个体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强调的是根据个体发展需要培养人,体现的是个体价值。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我国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表现为非理性。我们的基础教育,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我们的高等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淖。我们的幼儿园,很大程度上是“听话”教育;我们的中小学,很大程度上是“分数”教育;我们的大学,很大程度上是“知识”教育。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其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推荐内容>>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1年第11期  >>全部教指委通讯

  通识教育是发挥人的整体性、通达性、思辩性及理念性的“全人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帮助人建立全面的人格,提升人的生命境界,使整体人有所发展,使人的理性、道德、审美、精神、灵性、生活皆有所改善。通识教育崇尚的是价值理性,体现的是个体本位的教育价值观。

  通识教育的内涵以及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先辈们已有精辟论述。例如,英国教育家纽曼(Newman)如是说:“大学是训练和培养人的心智的机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而是一个状态和理性(心灵)训练。”爱因斯坦如是说:“学校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训练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如是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们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就学生方面来说,如果进入一所各科只开设与其他学科完全分开的、只有本学科专业课程的大学,那对他的教育是不利的。”他主张硕学闳才,文理兼习,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如是说:“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换言之,即须一反目前重视专科之倾向,方足以语于新民之效。夫社会生活大于社会事业,事业不过为人生之一部分,其足以辅翼人生,推进人生,固为事实,然不能谓全部人生寄寓于事业也。”他主张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重于专。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似乎并不陌生的教育理念,但在我们现实的大学教育中却显得那么陌生,原因何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教授、副教授要更多承担本科教学任务
· 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明年起开展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调研的通知
· 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建设项目的通知
·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 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
· 教育部:创新精神培养将纳入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 李志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方案设计与实施重点
·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 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