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7年第9期 > 教学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训练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2007-09-20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字体大小:

山东大学 孙康宁 王丰晓 张景德 李爱菊 毕见强 范润华

  一、提高创新教育质量,探索新的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高等教育事业迅速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以及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提高,高等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有些学校或专业处于只学不练的状态,教师只管教书,学生的实践教学不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与社会现实需要相吻合。直接后果是,只动脑、不动手,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严重弱化;思路狭窄、纸上谈兵,导致创新能力虚化;加之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与就业及考研时间严重冲突,使毕业论文训练环节流于形式。上述问题的存在使社会对毕业生的态度发生了偏离,进一步激化了就业矛盾。因此,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必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和方法。

  事实上,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党中央、国务院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由优秀学生进行的创新性实验,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投入可观的资金,在10所高校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试点。这是非常有针对性和创见性的举措。作者认为,这个举措隐含了很多教学改革的机遇和空间。虽然“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在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实践环境会有不同的效果和模式。但是,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施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任何时候都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实践是创新之根”的思想已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肯定,比较准确地描述了创新与实践的内在联系,但实践教学的质量、手段与方法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加大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丰富创新方法与手段,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因为缺少良好的实践环境,任何创新将无从谈起。

  其次,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充分说明,创新研究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本领域与本学科,更多的来自于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来自于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该类型人才的形成不仅需要通过承担各种工作来加以锤炼,更重要的是早期就要养成具有宽广视野和创新意识。而且,上述素质完全靠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形成,有必要通过培养方式的改变,比如建立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富有特色的大学生跨学科科研创新实验室或创新基地,在实现资源、师资共享前提下,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学生的创新训练重在过程,项目的实施与完成不可能是孤立的环节,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全过程,训练不仅要强调技能与方法,更要强调方法和精神。学校与教育工作者有必要站在整体教学环节上设计或实施创新训练计划。在一定程度上看,三加以一教学模式(三年课程学习,一年实践环节)值得反思。

  二、正确认识创新训练,体现新的教改思路与方法

  1.立足训练,加强责任感

  大学生创新训练应重在训练,鉴于训练对象是大批从未从事过创新研究的大学生,训练应包括调研、立项、实践能力训练、科研能力训练、科学方法训练、成果总结发表等较完整的训练过程。创新训练无论是国家级还是其他层次,都是难得的机会。训练计划的成功,将会对今后大学生的培养产生非常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所以,要求参加训练的学生一定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与责任感,参与学生与教师要有足够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要坚决避免重立项、轻研究,拿到项目沾沾自喜,做起项目毫无兴趣,要力戒将创新训练变成学校追逐功利的指标性任务。

  2.正确地认识创新、训练、实践的关系

  国家和学校设立创新训练项目是为了开发与训练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传统的工程训练、技能训练和创业训练。所以,应该充分意识到“创新是核心,训练是目的,创新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创新之根”这样一种内在关系。因为只有当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意识、能力、精神都得到全面训练和实践时,才能最终收获成功(成果)。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思考,更要学会动手,要学会充分地利用校内的仪器设备,使自己的创新思想付诸实施。大学生创新要力戒好高骛远,重在训练与实践。创新能力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实践才能养成,短期突击难以获得好的结果。目前,有些学生存在的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表现为不善动手或不愿动手,遇到问题胆怯,不知道如何解决,加上时间有限,最终导致创新成为纸上谈兵,失去了创新训练的初衷。

  3.要有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精神,要善于总结,发挥团队精神

  大学生从事创新训练不仅仅在于训练创新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研究技巧,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和训练从事科学研究必备的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科学研究过程更多是面对问题与失败,需要时间来不断总结与反思,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出现问题不可怕,失败不可怕,重要的是能以坚忍不拔的精神不断地去总结问题、分析问题,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团队精神尤其重要。在跨学科创新训练中,不同的知识背景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研究工作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

  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周密的实施方案,既要大胆又要心细。在创新训练实施以前,参加者要制定周密的研究方案,不仅要考虑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也要考虑现有研究条件、研究经费的可行性。应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在有限的经费和时间里做更多的工作。在这一阶段体现教师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5. 一定要协调好科研、学习和其他工作,避免使工作学习陷入混乱

  承担创新训练项目通常很花费时间,一方面要求大学生一定要集中精力,不要分心,承担一个项目就要做好一个项目,不要见异思迁,今天做一个,明天换一个。另一方面,科研工作一定要有计划性,时间分配要有计划,试验方案要有计划,这样才能做到学习、工作、生活都不误,避免使工作学习陷入混乱。

  6. 鼓励学科交叉、融合,使创新训练更具特色

  传统综合性大学具有跨学科的优势与长期存在的自然融合环境,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科研创新更容易在学科边缘产生亮点。所以,应鼓励在不同学科之间共同承担创新训练项目,有组织、有意识地利用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进行知识融合,这对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使创新训练向更多的领域辐射。

  三、依托不同层次训练基地,制定有效训练措施

  大学生的创新训练内容与方式不同于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它更重视学生的自主立项与实践,应鼓励大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参与创新,使创新与实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种训练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是很难实现的,必然会导致创新训练与传统教学计划在时间、内容、学习方法、场地上的冲突与不协调。因此,需要深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鉴于创新内容的广泛性与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以及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水平,有必要设计配置初、中、高三种不同层次的创新训练基地与场所。而且基于提高教学效益的要求,不同层次的创新训练基地与场所要有衔接,不仅要有层次之间的衔接,还要体现于专业、科研之间的衔接,不仅要有投入,还要在少花钱的前提下,发掘潜力,使教学与科研实现双赢。例如,有条件的学校要整合力量组建基础创新训练基地(初级);加大投入,组建各具特色的创新实验室(中级);开放校内研究基地与重点实验室(高级)。真正使创新训练基地落到实处,延续到各个环节。事实上,很多学校已具备了三种不同层次的创新训练基地与场所。

  以工科院校为例,国内各学校正投入巨资完善教学实践实习环境与条件,各种工程训练中心与实习场所正成为实践教学基地改革新的亮点,其中大学生创新实践已成为今后中心建设所面临的重要工作之一。例如,国内重点院校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数年前就先后面向本科生设立科技创新基金,这些举措在工程训练中心有效地推动了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与积极性。因此,国内工程训练中心完全可以作为实践技能训练基地,也可以作为大学生早期初级创新训练基地。此外,很多高校立项组建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创新实验室。例如,2004年作者利用160万元项目经费初步建成了“多学科知识融合创新实验室”。这些实验室面向多个学科开放,由学校与学院统一管理,它们与初级创新训练基地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与校内科研机构或重点实验室职能不同。它们以教学为主,但创新训练内容与科研工作完全接轨,所以,它们是很好的中期创新训练基地。同样的情况也包括学校或学院组建的各种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或创新基地。对学生实施创新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经风雨见世面,具备科学研究的素质与能力,零距离感受创新的氛围,而这种氛围只有在真正的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才能体会。所以,校内的科研机构与重点实验室应该成为最高层次创新训练基地,接纳学生从事科学实验与创新活动,为培养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四、以创新训练为主线,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克服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突出实践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避免大学生创新训练的短期行为,我们认为有必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训练的大好时机,在代价最小的前提下,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作者认为,以下模式对部分专业或学生值得借鉴:

  提前实施导师制,以创新训练为主线,有机地将毕业论文(设计)与创新训练项目加以整合,打通初、中、高三个不同的创新训练基地,使创新训练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允许大学生在二年级以前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初级创新训练基地探索研究方向,允许大学生在三年级结合自己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调整并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申请各种创新项目)。在该阶段,初、中级创新训练基地要对学生全面开放,允许学生围绕自己的课题选修课程,有选择性地进入企业参加生产实习等。在四年级,允许大学生进入高级创新训练基地(研究机构)继续从事自己的课题研究,并允许他们提前完成毕业论文或创新课题。为鼓励各层次创新训练基地接纳学生的积极性,打通相互之间的壁垒,建议对每个训练项目负责人发放实验工作量计时票,该票在校内各层次训练基地通用,可作为对基地教学或研究人员的奖励计入工作量。这样,不仅可以摆脱毕业设计与就业的考研之间的矛盾,也可以使创新和实践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五、结语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迫切需要。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是关键,创新性人才基地可以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人才基地不需要新建,只需要在原有基地与实验室基础上实现功能的转换与延伸。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改变育人观念,节约教育资源、密切师生关系、在不增加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深化育人模式改革的重要作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