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10年第7期 > 教改动态
同济大学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0-07-06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字体大小:

  同济大学具有百年高等工程教育的优良传统,近百年来,由于该校的工程教育做到了特别重视基础、特别重视实践、考核评价特别严格等,因此人才培养质量一直较高,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为社会培养了数以10万计的优秀工程人才,为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背景下,由于扩招而相应措施未能跟上等原因,致使高校教学教育质量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高等工程教育而言,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数量不足,部分教师缺乏工程经验,导致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实践性教学环节削弱,高校与工业企业界脱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落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同济大学一直在进行着新的探索与实践:2004年实施宽口径基础教育的专业教育;2005年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2006年出台《同济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行动计划》,同年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10所试点高校;2007年同济大学被列为国家开展工程教育改革的10所试点学校之一。按照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学校提交了《同济大学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报告》,开始对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成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由校长裴钢院士亲自挂帅,学校成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咨询专家组,依托教务处、研究生院和各工科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大讨论,2009年在土木工程、车辆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自动化等专业进行试点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提出该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方案。将此作为深入开展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优化理念--大系统观念和国际视野

  同济大学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眼光、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形成具有同济特色,符合现代教育规律,满足工程企业界对未来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和更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立足本校定位和办学特色,从国情出发,充分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国际合作办学平台,为工程人才培养构筑一个开放式的大系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人才。该项改革需要进一步密切学校内部的各个方面、学校与国家的各个方面、学校与国际的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必须要有大系统观念和国际视野。同济大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对德国交流的窗口,近10多来年,该校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已扩展到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和联合国等国家或国际组织,构建了中德、中法、中意、中德工程,以及UNEP环境学院、UNESCO遗产中心等六个大平台,具有69个联合培养项目;已经建立了160门英语专业课程,90门德语专业课程;形成了5个硕士课程包,4个本科课程包,1个通识课程包,使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二、确立目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根据教育部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的总体布局,同济大学制订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工程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国家发展需要、面向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人格协调统一,知识面宽、基础厚、能力强、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有理想抱负、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的高级工程专门人才和工程领域的创新拔尖人才,其显著的特色可概括为:工程基础,专业精神,社会栋梁,济世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各学院将根据各学科、各行业发展的特殊性,组织教授及相关专家在认真调查、具体分析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标准有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包括"知识"、"能力"和"人格养成"三个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训练方式和评价方式等的改革,将培养标准的各项要求,特别是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中。

  按照上述方案,同济大学于2009年起,已在土木工程学院、汽车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等相关专业开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计划从2010年秋季起,按照上报教育部的《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方案》,逐项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各项工作。

  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用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以4+2+3为基本培养模式框架。"4"为本科阶段学习,将在三年级实施分流,多数学生通过保送或免试直升方式进入硕士层次,硕士层次结束后,将通过免试直升或考研方式进入博士层次。

  三、抓住关键--至善、格物、育人的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至善、格物、育人的教师队伍,提高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同济大学尽管一直倡导教学和科研并重,但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在执行过程中,往往投入科研的精力偏多,投入教学的精力较少。此外,工程教育改革首先是课程体系的重新梳理和调整,必然伴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这需要教师们投入大量的精力,需要实现师资队伍的多元化,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得以实现。

  一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与"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相符合的教师评聘与考核等师资政策。2009年在"同济大学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设"教学型"教授系列,2010年又新设了"工程型"教授系列,以解决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可能遇到与师资队伍相关的问题。对参加"工程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与考核将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逐步转向同时重视教师的工程经历、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研合作、技术服务和工程研发等方面。工程教育改革、"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将作为"工程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与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是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校内专职教师应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风范和健全的人格魅力,懂得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造诣,具有很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研发能力的优秀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实行聘任制,学校制定政策,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聘请高水平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特别是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副高以上(包括副高)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参加我校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企业实习、工程训练等,联合指导研究生的企业实习或学习和学位论文等。

  三是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加强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将出台针对性政策,成立专门培训基金,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工程项目或产学研合作项目、赴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增加他们在企业的工程经历。

  严把教师教学上岗准入关:工程类专业教师教学上岗前,应经过至少一年半的岗前锻炼和培训。岗前培训考核通过后才能担任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学校要优先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

  四是对教学岗位设置、工作量计算、教学津贴等方面进行调整,对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教育改革的教师实施激励政策,鼓励相关教师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相关要求推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推行小班授课、启发式教学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加大奖教金支持力度,按需求设置若干专项奖励资金,对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集体进行奖励。

  四、探索模式--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国际化、产学研有机结合为特色

  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培养创新能力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课堂是创新思维培养的主战场。因此,该校的工程教育改革十分强调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积极吸取国际知名高校的成功经验,努力做到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接轨。同时,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着重针对课程授课方式、训练方式和考试方法三大环节进行改革。大力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除知识传授外,通过综合性作业、结合课程的创新性项目等形式多样的综合性练训,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积极推进考试评价方式改革,实现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式多元化,保证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落到实处。

  该校还建成了一批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在"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点过程、追求实效"原则下,自主组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学校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将国际视野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参与学生力争在学期间获得100%的国际交流经历。本科阶段将采取灵活多样的国际交流形式,比如双学位、联合课程、联合毕业设计和Summer School活动等。硕士阶段以获得国际上相应的工程师资格认证或获得国外相应水平大学的双学位为培养目标。

  为培育课程语言环境,让学生尽早锻炼、提早适应,本科和研究生教学阶段将逐步增加英语(或德语)授课的比例,吸引国际著名教授和工程一线专家来校交流、合作、同台授课,逐步培育并形成稳定的外语授课教师团队。在教学资源上采用引用或自编外语教材的方式,建设外语课程群。

  为保障所有学生均拥有国际交流的经历,学校在招生时不设定家庭状况要求,将通过"985工程"或"211工程"项目专设国际交流基金,由学校、学院、国外对方学校、学生本人共同承担出国交流费用,多方筹措,以减轻学生和学校的负担,并保障教育公平。

  产学研合作教学是该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和重点。该校努力与相关企业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生,学习过程分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分别有不同的目标,学生通过在企业中的学习和实习,和企业一起研发新工艺、新产品、新流程和新技术,深化专业知识,锻炼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国家杰青!同济大学,迎新副校长
· 同济大学获批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 同济大学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
·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委员:试点建设科技高中,扩大“强基”计划招生规模
· 最喜欢当老师的人,出任教育部副部长
· 陈杰代表:发挥优势引领产业技术突破
· 中国高校首次!同济学子斩获国际大奖
· 同济大学刘中民教授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 最“坎坷”的985高校:同济大学
· 原北理工副校长加盟同济大学,出任二级学院院长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