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延长课•午自习•课间8分钟
2002-11-05    柳拉

字体大小:

  最近从几位家长朋友那儿听到若干新词:“延长课”——学校通知家长,将在周末开办培训班,学生自愿参加。我的朋友觉得孩子负担已经够重,就没报名。后来才知道,周末的培训班并非增加课外内容,乃是正常教学进程的一部分,谓之“延长课”。不上延长课,就意味着孩子要落课,所以朋友乖乖交了钱,星期六一大早就把孩子叫起来去学校上课。“午自习”——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中午上自习。对那些中午不回家的孩子来说,午餐后的时间本可以自由活动,但老师觉得孩子太“闹”,于是创造了“午自习”,让学生都在教室做作业。

  “课间8分钟”——为了挤出更多的课堂上课时间,10分钟休息缩水为8分钟。

  三个新词都给人一种紧迫感,让我想起列宁的名言:学习学习再学习。不过我想革命导师的意思是,人这一生中要不断学习,而不是除了睡觉、吃饭,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要学习。特别是成长中的孩子,必须给他们留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不能用学习把他们的全部时间填满。

  为什么孩子需要自由支配的时间?

  首先,这是孩子身体健康的保证。试想,在一个满满当当的教室里学习了四五十分钟,空气已然污浊,10分钟的休息,学生可以出去呼吸新鲜空气,可以喝水上厕所。减少两分钟,看上去不多,但一个学校有那么多班级,一个班级有那么多学生,少两分钟就可能有很多孩子上不成厕所喝不上水,这对孩子的身体肯定有影响,也不利于孩子专心学习。而孩子一吃完饭就趴在桌上写作业,也是不卫生的,长此以往,还不得胃下垂?

  其次,在午间和课间这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学生之间可以交流交往。现在城市里大都是独生子女,学校对他们而言,不仅是学习的场所,也是同龄人交往的场所。这种交往可以满足他们排遣孤独、减轻压力、分享情感、获得关注、寻找归属等多种心理需要,也能锻炼人际交往的能力。如果不给他们交流交往的时间,孩子无法在同龄人中发展出友谊,增长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再好,充其量是一个孤独的天才。这样的人,不仅自己活得不快乐,还可能发展为心理障碍,给他人带来痛苦和伤害。

  第三,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才可能去探索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为学习提供内在的动力,也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好奇心、探索欲是最强大的学习动力,但在“被规定”的状态下,它们只能被扼杀。

  第四,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现在很多人抱怨孩子的独立能力太差,依赖性太强,这当然有父母包办过多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孩子们所有时间都被占满了,想自己操心都不行,自主性怎么能发展起来?“减负”显然已经彻底失败了,作为家长我们只能叹息。学生负担重,固然有竞争激烈等原因,但我觉得,在我们的文化中,始终没有把孩子当成“人”也是一个原因。我们把孩子的成长窄化为“学习”,把学习窄化为课堂和书本,用孩子的身心健康赌孩子的未来,甚至完全忽略了他们作为人的生理、心理需要。

  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校长对升学率负责,教师对成绩负责,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呢?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特级教师王有声:作文不是玩文字游戏
· 异步网络化教学模型设计及实现
· 小学生读起四书五经
· 批改作业叉子变斜线 一个符号唤起学习热情
· 英语不能替代母语教学
· 异步教学法让学生唱主角
· 课堂新器材 讲课听不懂就按测评器
· 辽宁省近百所中小学将尝试“双语”教学
· 专家提醒:双语教学切忌走入误区
· “双语”教学将进辽宁中小学课堂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