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研究 > 综合研究
简论和谐大学文化的构建
2011-11-09    厦门大学 蔡虎堂

字体大小:

  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体现,是大学的根本所在,为此建设和谐校园必须首先要构建和谐大学文化,和谐大学文化理应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和谐校园的建设主要是学校人才队伍的和谐建设、创新发展的和谐建设、服务社会的和谐建设,为此和谐大学文化应注重从这三个方面去构建。

  一、人才队伍建设的和谐文化构建

  人才队伍建设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核心,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关键在于吸引人才,发展人才。即能够吸引或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潜力或实力的科研人才,组建一批富有创新管理而又责任心强的行政干部,并使这些人才能够不断成长发展,能够人尽其才。而一所大学吸引人才、发展人才靠的是什么?从根本上讲就是这所大学有没有包涵着对人才的渴望,对人才的尊重和对人才的理解的文化。其中对人才的渴望即为招贤,对人才的尊重即为礼贤,对人才的理解即为善用贤。这三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缺一不可的。大学何以为大,不仅在于其规模、学科之大,更在于她“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对不同知识、不同学术思想,不同价值观及其持有者的海纳百川和有容乃大。“五四”时期,北京大学只所以能够成为国之文化重镇,就在于其采取包涵上述方面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的人才政策。为此,一所大学欲要办的成功,其文化的构建上必须在人才政策的和谐文化上狠下功夫,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学形成人才之和谐的局面,从而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人才智力的保证。

  二、创新发展的和谐文化构建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校园要和谐,同样也离不开发展。发展创新是高校建设的永恒主题。发展与和谐是相互统一的,发展可以促进和谐,而和谐又可以推动发展。为此在建设大学和谐校园上必须构建大学的创新发展的和谐文化。创新发展的文化是大学生机活力的象征,它决定着大学创新能力的强弱。大学的发展强大,不仅取决于其是否拥有大师、大楼和先进的设备,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精神文化,尤其是创新精神文化的构建与凝练。为此大学在构建和谐文化时就要注意和谐创新文化的建设。这其中最重要的就要积极去创造条件构建适宜创新的现代大学制度,消除培养创新人才和培育创新成果的一切文化障碍或体制障碍,充分唤起大学人的创新文化的自觉并持续发力。和谐大学文化也只有这样的文化来主导,大学才能不断更快发展前进,也只有不断进步的大学才能为校园的和谐状态提供动力支持。

  三、社会服务的和谐文化构建

  大学是适应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为此服务社会是大学的基本职责,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落脚点。大学的本质在于文化,由此社会服务主要是大学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文化智力的支持,这种支持概括起来主要是大学为社会文明发展所承担的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启蒙、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创新四个层次上的使命。如果大学没有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理由和意义。所以和谐大学文化的构建必须体现一种社会服务的和谐文化,即应形成学校的一切举措都应围绕社会的需要,为社会而服务,让社会的需要引领自己的发展的一种文化精神。只有将自己的立足点放在社会,才能使得大学与社会相互促进,相互和谐发展,使得大学在社会文明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人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某种程度上也应是现代成功大学的应有写照,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大学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获得社会的支持,才能使和谐校园的建设获得一个强大的后盾力量。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周远清:提高大学文化自觉 推动文化发展创新
· 教育观察:大学应成为文化融合的催化剂
· 议大学文化建设:当名校女生遇上高额供卵诱惑
· 大学如何全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
· 大学文化与思想解放高层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
· 中国高校遭遇公共空间沦丧 大学生叹孤独迷茫
· 中科院院士齐康:大学校园建设不要自我封闭
· 中国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要走自己的路
· 朱庆葆:引领思想文化是大学重要使命
· 求是:以高度文化自觉自信推动大学文化建设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