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作者来稿
同台竞技展风采 促进教学向未来
2010-12-01    陈勤

字体大小:

同台竞技展风采 促进教学向未来

  

-2010年泸州医学院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复赛的观察与思考

  从今年四月教学竞赛启动始,经过教研室推荐、院系预赛,备受瞩目的课堂教学竞赛复赛,在金秋的喜悦里,在大家的翘首以待中,于2010年10月25-27日在我院忠山校区多功能厅进行。来自11个院系的 23名复赛选手,他们以比赛的形式共同体会着课堂之博大,感受着教学之精深,共赴了一场精彩的课堂教学盛宴。3天来,比赛现场里充盈着让听众思考的气息,溢满着让师生成长的力量。师生彼此的爱与尊重在宁静祥和的表达中点点滴滴绽放,如涓涓细流,沁人心扉。作为一名教学竞赛的组织者和观察者,亲历见证本次竞赛的全过程,为老师们的出色表现而欣喜,为评委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专业的教学评价水平而感动,也从中得到很多启迪。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实际,试图就本次复赛老师们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谈谈自己的感想,以求教于方家。以下所言,仅仅是管中窥豹之见,真知灼见要发扬光大,尚须更多人更多实践的磨砺。

  一、总体感受:科学精致的课堂设计,教学风格形成,教学团队踊现

  让我们将思绪回到10月25日-27日的课堂教学竞赛复赛,我们发现,虽然只讲30分钟课,但23位参赛选手通过反复解剖30分钟讲课这只 “麻雀”,都有崭新、科学的教学理念,有完整的教学过程设计;有自己精彩的课程导入,并在在课堂设计上呈现出2种教学风格:其中有7位老师以回顾前课方式导入新课,有10余位老师以动画或图片展示为载体,通过叙述典型事例,临床病案例等故事, 进而提问引发思考,接着说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提出学习要求,这样进行课前思想动员,让学生心中有数,跟随老师讲课思路听课,讲授中着力突出重点、破解难点。讲完后进行小结,并介绍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去“消化”和运用新知识.归纳一下,它们讲课的内容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四段式”结构,即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结论应用及课后学习资源拓展与思考。通过以上观察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师教学中的得到广泛应用,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强调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的思路来设计教学的教学风格形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原因之一:上半年,教务处邀09年竞赛一等奖获得者进行了公开示范课,省级教学名师点评,院系和教研室在复赛前对选手进行培训交流,因此,今年的课堂教学竞赛复赛是培训和备赛密切结合,所以优秀教师的方法和理念对参赛教师们产生了很大影响,真正将优质教学成果”固化“到了大家脑海里了。促进了案列教学风格的形成。同时从基础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连续2年的参赛选手展现来看,课堂团队也开始涌现。因此,我们认为示范,点评,培训、交流,这4个充满”头脑风暴“的环节,促进了复赛中案例教学风格和团队的形成。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教学智慧,不妥的方法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学又无定法,教学方法必须机动灵活。教学需要把握一项重要原则,课有常而教法无常。

   二、挖掘、提炼教学创新点和亮点

  教学创新点”,对提高课程质量会起到以纲带目的作用。也是本次多位参赛教师的共同特色,复赛中有以下教学创新点和亮点给了我很多启示.

  1、一是打破课程的传统体系,实行开放式教学。

  如有好几位医学教师把课程的相关知识点放到一个大的医学体系里去讲解,并随时与学生已学过的基础课中的相关内容保持联系、与之呼应,做到在大的知识体系里对相关课程内容融会贯通。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广泛应用,表现在:

  第一,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探寻学习的本质

  “大概念”是某学科的核心和重要概念,强调从整体到部分进行学习,力求掌握学科的精髓。本次复赛中,有多位老师通过把整体分解为学生能够理解的部分,并在各部分间建立联系而建构出整体意义。如皮肤病学老师对天疱疮讲解;病理学老师对肿瘤讲解,认知心理学老师对记忆讲解等等。

  第二,引入学生熟悉的丰富有趣的大小案例,并根据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伺机提出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迅速领会相对抽象的概念。很多老师都运用了这样的方法,记忆很深的是物理学老师讲多普勒效应,他把物理推导、物理概念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从一开始就引入了实际问题,并以动画和实物为载体,通过播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走进物理知识殿堂,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随着层层深入,我们会发现,无论物理公式是多么艰深的定理,但经过这样的讲解,它只是糊了一层窗户纸而已。整个氛围活跃,效果非常明显。这位老师由于讲课时间的主要原因没有进入决赛,还有其他一些优秀的老师也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进入决赛,这并不表明他们的课就不优秀。在案例教学方面。还有很多老师,如皮肤病学老师运用看图识病+PBL教学的方法教学、通过病例图片在课堂上建立一个见习门诊,以病案引出主题;病理学老师以一些死于癌症的著名人物为例引入“肿瘤”这个概念;认知心理学教师以吉利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吕超的案列导入记忆这个主题,并设置问题。遗传学老师以近几年多起“矽肺”引起的职业危害事故为例引出矽肺病变的源头引出细胞中的溶酶体概念。还有传染病学、麻醉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口腔正畸学的老师等等,他们或以大家熟悉的名人案例导入提出问题,或以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导入,设置问题情景,提出难度恰当、环还相扣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和猜想的神秘性,激发学生内在动机,从而推动其进行探索性学习,在好奇心驱使下,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自觉地走进教学内容、去理解教学内容,探索其奥秘。促进师生间深层次的互动。“

  3、第三个亮点是:有个别老师在课程结束的那一刻,把理论性知识加以总结和提升,使学生能洞察事物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同时以预告形式点出下次课需要再作深入理论分析的内容,并提出了几个引发同学们深思的问题,然后全课戛然而止,使人回味无穷。

  4、多媒体辅教辅学

  本次参赛很多教师的课件设计体现了以B-Learning即混合式学习为代表的教育思想,运用了”学教并重“教学设计方法进行课件设计。注重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反思;  倡导”知行统一“,引导学生将情感、态度付诸实践;既起到辅助教师”教“的形象化教学工具的作用;也起到促进学生主动地”学“的认知工具的作用。实现了多媒体课件的辅教辅学功能。同时,还有多为老师,在使用媒体教学过程中,穿插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甚或构建课堂的知识结构和主线的作用。

  5、富有魅力的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具有引导和规范的功能,我们期待学生向什么方向发展,就可以量身定做什么样的课堂文化。把我们关于文化的话语重复多遍,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照着做的时候,这句话就成了一种让学生一生享用的”课堂文化“。本次教学竞赛中如传染病学老师提出”临床的症状不如体征指标重要“,折射出疾病的诊断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口腔正畸学老师提出的”矫正的是牙齿,改变的是人生“。认知心理学老师讲记忆时提出的”知道已知的,怀疑知道的,思考怀疑的,探寻思考的,尊重未知的“的整体感知与总结;护理心理学老师提出 “精彩人生从心开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老师提出的“不做良相、就做良医”,“因患而求医,有患才有医”,“医因患愈而荣,患因医高而敬”,还有很多老师,他们坚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蕴含在教学内容中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情感、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因素挖掘处来,结合实际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形成了富有魅力的多元课堂文化。

  三:引发对大学功能的思考

  经典的大学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基于这样的背景,结合竞赛,给我这样的思考:第一,深厚的学术功底会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储备资源,因此我们的科研成果如何向教学转化。如何直接服务于专业课和专业基础教学的特点。第二,在教学中不断推敲创新。在比赛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高学术能力,有没有可能在一些常人看来“千锤百炼,天衣无缝”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出科研创新点,这是值得期待的。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  陈勤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泸州医学院更名再遭反对 上大学“以名择校”?
· 泸州医学院改为四川医科大学引争议后再更名
· 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
· 泸州医学院将与浙江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博士后
· 泸州医学院2010年人才招聘
· 教育部批准四川医科大学更名西南医科大学
· 教育部回应泸州医学院更名争议:将完善规定
· [原创]三尺讲台的艺术魅力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