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人才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国天文学发展主要障碍
2014-07-28 光明日报

  “天文学人才现在依然非常缺乏,每年天文台和各天文馆都招不够人!”在日前举办的国际天文馆学会大会上,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向记者直言。在一系列天文工程和探空计划如火如荼推进的当下,人才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国天文学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专业科研与科普人才的双短缺

  “当下天文学人才的匮乏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天文学专业科研机构的后备人才不足,二是天文学科普人才的严重缺乏。而后者更容易被忽视。”朱进说。

  随着郭守敬望远镜、500米射电望远镜FAST等大科学装置的大规模建设和深空探测工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天文学发展的人才需求旺盛,而科研人才的缺乏也更加凸显出来。

  “每年天文台等科研机构专门到我们这里要人,人才还是供不应求。”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主任的陈黎教授表示,“我们每年招考的天文学本科生才20多个人,硕士和博士的数量也不多,这已成为一个长期的问题。”

  面对科研人才培养滞后的问题,国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质暗能量团组首席研究员陈学雷坦言:“很多天文仪器做出来以后反而没有充分的人去做这方面的研究,人才缺乏是行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天文科普教育在中小学中的推广,天文学教师的短缺则更为明显。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天文教育推广较为深入的北京市西城区,全区也只拥有两名具有天文专业背景的老师,绝大部分天文课老师由地理或物理老师兼任,在个别学校,天文课程甚至由英语老师教授。

  此外,朱进也表示,作为科普的主力,国内许多科技馆也存在旺盛的人才需求,“包括我们北京天文馆,这几年出现退休高峰,但想招收天文专业毕业的人才却很困难。”

  存在误解,天文学教育遇“冷”

  “天文学人才不足,其实还是天文学教育发展不够。”陈黎向记者表示,近五年来,全国天文学专业从4所发展到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等9所高校,但每年全国招生总数也只有200人左右。

  招生稀少,志愿填报同样遇冷。陈黎介绍,天文学在学校里录取线普遍相对偏低,而录取考生中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是从小对天文学感兴趣,以第一志愿填报的。剩下的全部靠外专业调剂。因此,在大学期间,就有一些学生选择转系;等到毕业时,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转行去了其他行业。

  “这与国外综合性大学普遍设有天文学专业、天文学人才相对充足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朱进说,“历史原因肯定是有的,但整个社会对于天文学缺乏正确的认识了解则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事实上,天文并不比其他任何专业更难找工作,在这点上,许多家长和学生存在误解。”朱进表示,“许多人认为天文是一个离国计民生较远的学科,在现实考量下就会选择法律、金融等热门学科,这样功利的选择,对天文学乃至整个基础学科都是巨大的打击。”

  陈黎介绍,在“数理化天地生”传统六大基础学科中,天文学是目前唯一没有被列入我国中小学正式课程的学科。“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这样的升学考试具有‘指挥棒’作用,如果天文学没有在这些必考科目内,那么在紧张的升学压力面前,学生只在自然或是地理课程里接触少量的天文学知识,他们对天文这门学科缺乏了解和兴趣,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认识很多喜欢天文的孩子,但他们的喜欢是朦胧而自发的,如果他们的兴趣得不到专业老师的指导,又无法获得家长和学校的支持,这些孩子未来在天文学方面的发展很可能就被扼杀了,这对天文学发展和孩子本身都是一种损失。”朱进感慨地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