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公告,正式公示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通过初评的6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5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13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公示。通过初评的2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专用项目和3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专用项目在委托管理单位、提名单位及项目完成单位等进行内部公示。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截图
据统计,通过初评的通用项目中,有88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计斩获179项奖项(各高校附属医院、附属机构等纳入所属高校统计),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3%,凸显了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总体来看,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均有12项,上海交通大学10项,清华大学9项,哈尔滨工业大学6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同济大学各有5项通过初评。
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昌大学和燕山大学分别有1项初评建议等级为一等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中,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郑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各有1项初评建议等级为一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中,首都医科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均有1项初评建议等级为特等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河海大学、东北大学、宁波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福州大学和温州医科大学分别有1项初评建议等级为一等奖。
引人关注的是,一批非“双一流”高校在今年初评中实现重要突破。首都医科大学不仅以3项通过初评的总成绩跻身前列,更有一项荣获特等奖建议。燕山大学继往年之后,再次凭借其优势学科通过自然科学一等奖初评,充分体现了其在特定领域的长期积淀和强大竞争力。
“国家三大奖”是我国科技领域最高的国家级奖励,是科技界至高无上的荣誉,代表国内最高科研水平,对国家的贡献显著,也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及其对国家和社会贡献的重要指标。国家三大奖中,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各有侧重。自然科学奖注重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技术发明奖则关注科技成果的应用价值,而科技进步奖则强调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附: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通过项目第一完成单位统计(高校部分)
表格内容为人工整理,如有疏漏,请以实际为准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